地址:德内大街后海南岸(宋庆龄故居河对岸)
餐位:近200人
包间:15个(最大的包间可容纳30人左右)
停车位:后海沿岸的位置,先来先有位
老店地址:东四北大街322号(六条西口南20米)
亚运村分店:安立路甲54号
说到绍兴,就不得不提鲁迅的《孔乙己》,这篇文章令咸亨酒店的茴香豆及绍兴黄酒声名远扬。
正宗绍兴菜的风味,一是糟,二是霉。
“糟”是用大米制作绍酒的一种副产品,如同臭豆腐一样,爱吃的人觉得香,吃不惯的觉得臭。“霉”的代表当然就是霉干菜,绍兴本地人喜欢用大白菜发霉,外地人是学不来的。
笋干菜更是绿兴人的智慧结晶:笋干菜蒸肉,笋干菜泡汤,笋干菜炒时蔬……对于食客而言,探究笋干菜有几种吃法,远比“茴”字有几种写法有意思。
孔乙己:后海边的绍兴味
都说后海边上的“孔乙己”是“小资饭堂”,但是——哪个小资会喜欢聊天得扯着嗓子喊的饭堂?
周期六中午,不过11点半,店里已经人声鼎沸有人排队拿号,楼上有12个包间被预订,生意火得一塌糊涂。
“孔乙己”的老店在东四北大街,几乎没有任何标志物,白墙小门,很不好找。几年前第一次跟朋友到那儿吃饭,结完账出去时发现门口站了一堆人:因为店太小,等座的椅子只备有几张,所以必须站在门外。
不由感叹食心可鉴。
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傅老板是个美食家,喜欢自己做菜,因为10年前的北京没法吃到正宗家乡菜,所以开了“孔乙己”以安己胃。料不到就这样一路火起来,最终专业不对口,学中文的转行做了餐饮。
大厨现身
“孔乙己”的后厨全是绍兴师傅,后海店的潘基梁厨师长以前是绍兴市特级饭店“园林大酒店”的大厨。
他说与绍兴本地菜相比,“孔乙己”的菜品是进行过部分改良的,虽然还是“霉”,但口味调轻了,没那么浓。像臭豆腐,绍兴是炸出来的,这边则是蒸出来的,否则那种原始的味道只会令北方人觉得“臭不可闻”。
谈到原材料,潘师傅大叹“还是南方的蔬菜嫩、水分足”,然后怀念起故乡新鲜的春笋来。浙江有“四时不乏笋味”之称,潘师傅说年前的笋最好吃,但既少又贵——即便身在绍兴也只能浅尝即止,身在北京么,就只能画笋解馋了。
招牌菜
霉干菜蒸肉
这是一道绍兴的家常菜,绍兴人家里是缺不了霉干菜的,他们会在秋天把蔬菜晒干,到来年就可以吃了。用以蒸肉只是众多吃法中的一种。
用小巧的土碗盛上来,乍一看很像东坡肉,颜色暗红,在灯光下极为透亮。如果你没有点这道菜,最好不要在旁桌有它时深呼吸,这样会很容易令你产生“非咬不可”的冲动。
先将带皮的猪肉块烧熟,切开整齐地扣入碗中,再放上烧得入味的霉干菜,入蒸笼。
一方面霉干菜把肉中的肥油吸尽,令肉肥而不腻,兼有菜的清香;另一方面霉干菜经油一蒸,混合了肉味,变得又香又糯。
肉与菜都是越蒸越糯。咬得慢了,肉皮上的胶质会黏在嘴唇上,倒是省了那支曼秀雷敦。
咸蛋黄炒南瓜
每次到“孔乙己”必点此菜,尤其是在街头小馆不慎吃了裹着面粉、炸得妖魔鬼怪般的“咸蛋黄炒南瓜”后。
烹饪传统中,有用咸蛋黄充蟹黄的做法,可见这咸蛋黄做得好了便为极鲜之物。
口味就不多说了,关键在于这里能做到令每片南瓜上都均匀地附着一层咸蛋黄,再加上南瓜的黄绿,两种颜色交织在一起便勾人(口)水下。
入口试试,软糯鲜香,自此发誓再不吃第二家的“咸蛋黄炒南瓜”。
茴香豆
不知道这里的茴香豆,在制法上与咸亨酒家的有没有什么差别,反正“孔乙己”的主要原料豆子是从南方运过来的,把干豆子用冷水泡上1-2天,滚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煮5-6小时,当然煮的时候要放上茴香、桂皮等一系列香料,否则不会吃一想二,吃二想三……
周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想吃茴香豆还得想办法去骗来,现在当然无需此法,要一碟茴香和一壶陈年黄酒,看着窗外的翠竹沾了后海的湿气显得越发的绿了……突然就有了那么一瞬间的恍惚。
DIY霉干菜
正宗绍兴制法
霉干菜一般以芥菜腌制为主。把晒干的芥菜堆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让菜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的温度,过几天翻动一次。当芥菜堆得颜色由碧绿转为微黄色时便进行腌制。腌过的菜颜色会转绿,这时挤干卤汁,晒干,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密封储藏,吃起来才又鲜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