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法国时,一次偶尔到面包店买面包,大概是面包实在香气袭人,自己也有些饿的缘故,忍不住在路上从长棍面包的一头撕下一块,大嚼起来。回去之后,室友正好在。我因为面包“缺角”,有些难为情,恐有“没教养”之嫌。没想到,他笑道:“别担心,这太常见了。你这样做像个法国人了!
品味面包,感受法国式的生活
后来看到一幅宣传画,画里的主人公个个擎着“缺角”的长棍面包,宣传词是:“您的面包师热爱他的职业——这大概是为什么他做的面包从来不能完整地到您家。”有一本书中竟然这样描述:“长棍面包总是很难完整到家有什么好奇怪的?诱惑难挡,别再抗拒这种诱惑,回家半途中就掰下一块面包,让那滋味充满口中……
面包缺了角,还这样让人津津乐道,难怪有人感?“把一条面包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除了法国,不作他想。”无论是清晨面包店前排起的长队,还是傍晚时分夹着长棍面包行色匆匆的归家人,都是极富法国特色的图景。一个面包专业网站有这样的统计:83%的法国人每天都吃面包,在他们购买的面包中,长棍面包占?4%,法国人每年要吃?00亿条长棍面包
利用发酵技术烤制面包始于古埃及,所以面包并不是法国人的发明,但大概没有哪个民族像他们那样把面包作为国粹,用各种方式精心发扬。一次,偶尔撞进巴黎市政厅前的一个展厅,里面是“面包大全”的展览。我惊讶于面包的种类丰富,不仅如此,展厅还陈列着制作面包所需的五谷杂粮,以及制作程序的各种工具。在巴黎中心繁华的地方,把面包呈现得如此堂皇,无疑宣示了它在法国人心中不可取代的位置
法国人好品酒,也好“品”面包。他们讲究的是要调动“五官”来感受:从嗅到新出炉的面包扑鼻的香味、到看上去正到火候的金黄色外貌、再到嚼在口中深长的滋味,察“颜”观“色”,一道程序也不错过。法国人对那种方方软软的面包片很不以为然,而是格外钟爱面包外面的那一层硬皮——用手敲敲感受着“好面包”的质感,甚至嚼起来的喀嚓声都很享受。好的事物用精致的心情去欣赏,才不负生活的恩赐,才能提升生活的价值。品酒或“品”面包大概都是同样的道理
三言两语,道不完法式面包种种
法国面包种类众多,形状各异,不过最“法国”的要数长棍面包。“长棍面包”的历史并不算悠久,10世纪30年代之前,法国人还只会制作圆形面包,叫做Boule,所以面包师就被称为Boulanger
“面包师”的名头可不是随便得来的,不仅要勤学苦练、拿到文凭,而且要有对环境的敏感和足够的经验。一个朋友的父亲是面包师,听他讲,当来自大西洋的风降临这个城市时,面对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只有土生土长的面包师才能得心应手。也就是说,一个好面包师,换个城市安家,可能就是个糟糕的面包师,因为对新环境的温度、湿度不适应,而做不出好面包来
在面包师成为一个职业之前,面包房也并不存在。中世纪时,一个村庄只有领主拥有一个烘烤炉,家家做好面包,等着领主的烘烤炉一周点燃一次,交了钱送到那里烤熟。在多尔多涅旅行时,我看到过这样的烤炉:用石头砌成,容量不小。大概对于控制温度的技术要求并不简单,所以集体烤制才是更可行的办法?/P>
法国面包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对揉面、醒面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相对来说,超市里卖的面包就没有这么讲究了,味道不仅差一些,也特别容易干硬。所以花时间找到自己中意的面包店,花时间在面包店排队,在法国人看来是非常必要、而且完全值得的
法国的面包店总是温馨整洁赏心悦目。面包有的按条来卖,有的则要称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大部分面包店的玻璃柜台里还摆满诱人的甜品糕点和各式软面包。法国人偏爱面包店,不仅因为面包好吃,还因为迈入面包店的门就走进了一个浸染着传统的氛围,而法国人是依恋传统的。可以设想法国没有了艾菲尔铁塔,却不能设想法国没有了面包店
在法国,白面包原来只是贵族享有的专利,穷人只有黑面包充饥。而现在,备受宠爱的却是加了糠的面包、黑麦面包和全麦面包,它们全都要比普通的白面包贵。由于饮食多元化的影响和健康观念的改变,虽然直到今日,面包在法国人生活中的比重还是非常大,但每日面包的消费量却比上个世纪初减少了一半
法式面包,生活与艺术的那块“宝“
面包买回家,有时人们把它切成小段盛在小篮中,有时整条放在桌边。用餐期间,面包还有个重要的功能——抹盘子。中国人请客人来家里吃饭,如果最后饭桌上盘干碗净,主人会觉得没有面子,因为这说明没有准备充裕。法国人则相反,如果有剩,说明饭菜不太合客人的胃口。所以在法国做客,客人通常不仅要把菜肴通通吃光,甚至连盘中剩的汤汁也要用面包抹净
变硬的面包法国人也要加以利用,将它先泡在牛奶、鸡蛋里,再经过油煎,制成法国吐司,作为一道早餐或下午的加餐。这样的面包被叫做“丢失的面包”,实际上它失而复得,我认为应该叫做“拣回的面包”才对?
面包也用来做三明治,但法国人所说的三明治不是用我们熟悉的方方正正的面包片,而是将稍短的长棍面包从中劈开,中间夹青菜、火腿、奶酪等等。这样的三明治很有“性格”,一个在德国留学的朋友来法国玩,领教了这里的三明治之后,给它作了总结——“足以划破上颚”。真的如此,因为自己就不止一次有这样的不幸经历。有一次,我终于忍不住问一个地道的法国人,好证实是不是我们的上颚不够坚韧:“你从来没有被划伤吗?”“当然有了!”哦,我的疑问落地,看来他们是宁可受伤,也要抱着啃硬面包的传统
以《普罗旺斯的一年》一书成为国际畅销书作家的彼得·梅尔新出了本书——《一个面包师的告白》,书中将制作好面包的秘密娓娓道来。看来在法国住得越久,越会挖掘法国生活深处,越发现面包是块宝?/P>
法国面包的诱人滋味也激发了艺术家的灵感。我曾在巴黎的卡地亚基金会参观过一个展?法国时装界巨子让-保罗·高叠(Jean- Paul Gaultier)设计了别出心“裁”的“面包时装”,他的创意经面包师之手得以实现。展厅里,阳光透过面包编织成的“珠帘”,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面包像是从餐桌逃逸出来参加这场时尚的狂欢。尤为吸引人的是一些细节,比如面包碎屑铺就的裙摆、雨伞的褶皱、手包的扣环。在我看来最有趣的是地下展厅里那些尝试但失败的作品:那些悬挂的模子完全就是当代艺术的展品,还有烤焦的靴子、变形的帽子——可见用面包做时装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面包和时装都是随时间失去价值的东西,据说在法语中,面包业和服装业的很多词汇是相同或相近的。让日常的食品都被艺术的光辉照耀,法国人对面包的推崇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有个老掉牙的笑话,讲到一个法国警察审讯逃狱被抓回的囚犯,问他是用什么把铁栏杆锯断的,囚犯老实地回答:早饭发的面包棍。这就是传说中的法式长棍面包。这个笑话有些极端,法式长棍虽然口感上确实硬了一点,但它好吃也正因如此。在法国街边的面包店里,法式长棍是不可或缺的一样食品,价钱不贵,个头却不小。两三欧就能买一大条。以前会在法国电影里看到人们手中拿着用大牛皮口袋装着的长长的面包棍,特别羡慕,总想亲口品尝一下。后来到了法国,终于有了机会。那黄澄澄、脆酥酥、香喷喷的长面包,刚被笑眯眯的帅师傅递过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嘴巴凑了过去。一口咬下去,淡淡的蒜香,脆脆的外皮、软软的内瓤,满足感油然而生,这就是电影里人们常吃的面包啊。然而体会过后我也长了记性,以后吃的时候要细嚼慢咽,要不然吃完了上牙床会觉得硌得疼。
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时尚的女孩,抱着一个纸袋子从超市里走出来,纸袋子里装了一个像棒子一样的面包。我时常也会摆这样的POSS从超市走出来,当然我的打扮不时尚,而是很运动,经常会有爷爷奶奶们看我的这个造型。我经常调皮地再把这个面包抱紧点儿。这个面包就是法国长棍,法棍。其实这个面包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很好吃,因为咱们亚洲人喜欢那种软软的面包,经常听朋友说不爱这样的面包。
法国长棍面包,健康。除了面粉,酵母和少许的盐之外,不含任何的脂肪。它味道清淡,散发的是酵母香和麦香混合而成的天然香味,不带任何的糖,油及其它人工原料,不需要我们在吃的时候满怀戒心。
不过,开始我喜欢上长棍的目的可不是因为健康,而是觉得特别时尚。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评价食物是怎样一种概念。同样是吃食,拎一袋馒头走在大街上,最多给人一个衣食无忧的印象。可一旦把馒头换成法棍,风景顿时就改变了。那时候的我喜欢的是一种风景。后来发现,长棍在我心目中,改变了,大概是习惯了这样面包的口感,咀嚼起来是越嚼越香。
单纯和朴实。因为口味天然,它可以有多种从繁到简的角色变换。和鹅肝,鱼子酱搭配,它出现在最高贵的宴席上也不失身份;和火腿西红柿搭配,它是街边最平民化的三明治;如果只抹一点黄油或橄榄油,它又是最可口的食物。
实际上,你可以尝试一下,这个棒子样子的面包,而且还可以喊它一声:Bread Steak.。即使有人说你半土半洋,不土不洋。也可以去吃吃看这个家伙。其实平时我都会把我喜欢的一些食物告诉你,假如你好奇,就可以去试试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