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说法,当瑞士人需要3个必备条件:在银行工作、会滑雪和爱吃奶酪。由此可见奶酪在瑞士人心目中的地位。瑞士3/4的国土为阿尔卑斯山脉,丰饶的高山牧场为瑞士的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奶酪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瑞士人总是自豪地说,瑞士奶酪质量好与牛吃的草有直接关系。不同草场的草、不同海拔高度的草,甚至不同年景的草对牛奶的质量都会产生影响。瑞士牧民在割草时还特别留心不将夹杂在草中的野花弄碎,他们认为,牛吃了带花的草产的奶味道更鲜美。
一般来说。奶酪在正餐后吃,而在瑞士,奶酪却可作为“正餐”,而且成为瑞士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瑞士滑雪度假的欧洲王室和各界名人的“活动节目单”中必定有“吃奶酪”一项。
丰迪FONDUE(俗称奶酪粥,法文的意思为“融化”):将奶酪碾碎后放入小铁锅,用酒精炉在下面加热,待奶酪完全融化后,用细铁钎插上面包块沾着融化的奶酪吃。
吃丰迪一般配以薄如蝉翼的当地风干肉和小酸黄瓜,并以樱桃酒或红茶助消化。丰迪在瑞士各地都可以吃到,最著名的丰迪在要在牧区格吕耶尔才能吃到,以一半数量的格吕耶尔奶酪(GRUYERE)和一半数量的瓦什寒奶酪(VACHERIN)搭配在一起,俗称“一半一半”。丰迪刚吃时感觉味如嚼腊,与嚼口香糖的感觉差不多。但慢慢吃了几口之后,奶酪的味道很快触动味觉,越嚼越有味,回味无穷。吃丰迪最好是在天气比较凉的季节。不夸张地讲,在吃丰迪的季节里,整个格吕耶尔小镇都沉浸在奶酪的气息中。
做法:芝士火锅是将芝士放进一个8寸左右的小锅里,待其煮成液体状后再加入一定数量的白酒和果酒,吃的时候要用长柄的叉子将一块法式的面包叉起来,放进锅中拿出来吃。这时的面包又热又香,吃起来特别的爽口宜人。就这样一边烧一边蘸一边吃,直到火锅中的液体奶酪快要烧干烧焦时为止。
芝士火锅传入中国,在各地食法也有不同。在广州锅底还包括牛奶和生鸡蛋,鸡蛋是为了让食物更加嫩滑,另外还有让火锅不上火的作用。火锅配食也比较丰富,除了面包还包括海鲜、肉类、素菜,吃什么就看你个人喜好了。如果吃肉,可以先把肉放在高温铁板上煎熟,再醮芝士酱,也可把肉直接放进芝士酱中烫熟。感觉前者比较好,因为肉类经过煎热口感香口酥脆,比较好入口,而鸭胸等或许带有骚味,不宜直接放入芝士酱中,以免产生味道混杂。选择蔬菜就更能带出芝士的香味。
芝士火锅在京城就只有港澳中心瑞士酒店才有的吃。这里的大厨点燃酒精炉,将两杯白葡萄酒倒入火锅内,取一块GRUGEREG奶酪放入锅内搅拌均匀后,随着火温的升高,奶酪的浓香缓缓而出。除了制作不能DIY,配食也只有面包,虽然单调但却是比较传统。而在广州芝士火锅就真的随处可见,所以说食在广州真的没讲错!
拉格莱特RACLETTE(法文意思为“刮掉”):现在人们在瑞士各地吃的拉格莱特只能使用瓦莱州产的奶酪。
日前,笔者应邀在瓦莱州著名的滑雪胜地南达镇(NENDAZ)采访,品尝了正宗的拉格莱特。吃拉格莱特也要配以风干肉、酸黄瓜、红茶和葡萄酒等佐餐。拉格莱特的吃法是将直径50多厘米的当地干奶酪饼从中间一分为二,用明火烤化奶酪的横断面,然后用刀刮下融化的奶酪,配专门的“拉格莱特小土豆”一起吃。拉格莱特要趁热吃,一旦冷却就很难嚼,因此,服务员给每人每次上的量也很少,随时添加。过去烤拉格莱特用炭火,奶酪中融入木炭的气息,现在,餐厅使用的多为电火炉,味道似乎不如“原始方式”。
吕斯蒂ROSTI(德文意思为“奶酪烤土豆泥”):是一种典型的山区农牧民的食品。过去,人们将吃剩的土豆用油煎成焦黄,撒上奶酪和盐,吕斯蒂就做成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很少用剩土豆做吕斯蒂,但吕斯蒂的传统却一直继承下来,很多瑞士家庭在节日还是喜欢做一顿吕斯蒂。一些餐馆还打出吕斯蒂的招牌,但已经做了一些加工,有的加入风干肉或香肠,焦脆爽口,还有的加上甜甜的菠箩做成所谓“夏威夷吕斯蒂”。商店里也有现成的吕斯蒂出售,只要放在锅里加热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