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卢梭
卢梭(1712~1778)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卢梭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生而丧母,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 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个港湾,也是他过于丰富而略嫌病态的爱情生活中钟情的第一个女性;在这儿,卢梭度过了近10年的浪漫而稳定的生活。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这虽使他一举成名,却也逐渐显示出他同其他启蒙主义者在思想立场上的分歧和差异。其后,他渐渐地与百科派决裂了。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绮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因《爱弥儿》同时激怒了当局和百科派,卢梭避难逃至瑞士等地,最后回到法国仍不得安宁。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1778年,卢梭死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忏悔录》背景
在历史上多得难以数计的自传作品中,真正有文学价值的显然并不多,而成为文学名著的则更少。至于以其思想、艺术和风格上的重要意义而奠定了撰写者的文学地位——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席位,而是长久地受人景仰的崇高地位的,也许只有《忏悔录》了。
写自传总是在晚年,一般都是在功成名就、忧患已成过去的时候,然而对于卢梭来说,他这写自传的晚年是怎样的一个晚年啊!
一七六二年,他五十岁,刊印他的著作的书商,阿姆斯特丹的马尔克-米谢尔·雷伊,建议他写一部自传。毫无疑问,象他这样一个平民出身、走过了漫长的坎坷的道路、通过自学和个人奋斗居然成为知识界的巨子、名声传遍整个法国的人物,的确最宜于写自传作品了,何况在他的生活经历中还充满了五光十色和戏剧性。
整个自传是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在莫蒂埃和皮埃尔岛时,他仅仅写了第一章,逃到英国的武通后,他完成了第一章到第五章前半部分,第五章到第六章则是他回到法国后,一七六七年住在特利堡时完成的,这就是《忏悔录》的第一部。经过两年的中断,他于一七六九年又开始写自传的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即《忏悔录》的第二部,其中大部分是他逃避在外省的期间写出来的,只有末尾一章完成于他回到了巴黎之后,最后“竣工”的日期是一七七年十一月。此后,他在孤独和不幸中活了将近八年,继续写了自传的续篇《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
《忏悔录》就是卢梭悲惨的晚年的产物,如果要举出他那些不幸岁月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那就是这一部掺合着辛酸的书了。这样一部在残酷迫害下写成的自传,一部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存在辩护的自传,怎么会不充满一种逼人的悲愤?
读后感(一)
先提前说一下,这还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免得看我后面写的东西被误导了。卢梭是个很感性的人,虽然他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他的才华,也不影响我觉得这个人的可爱、感性、热情、真诚还有可怜。我也并不想说如果他不怎样就不会怎样了,因为如果他没有这些,他也就成不了这个为我们写《忏悔录》的卢梭了。
早在去年学《欧洲文化入门》时就对卢梭有了很深的印象,书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对卢梭及他的《社会契约论》印象最为深刻(可能部门原因是里面有两个人写《社会契约论》同时他的名字发音和英国的罗素很像,为了把这些彻底区分开来,我多下了点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卢梭的《忏悔录》,也算是浅浅地知道了这个大文豪简单而又平凡的一生吧!虽然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地简单与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却有意将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写!打个比方吧,法国国王的岳父荷兰国王写了篇文章,他觉得其中有不妥之处,就直接写了封信给荷兰国王为其指明了,虽然他反复强调写信的时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辞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国王云云,但是回头想想单就他有这胆量写信就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况当时他还年轻并不是十分有名。
我还在其书上摘了一点内容下来,当然他的书能摘的东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懒嘛,也就仅摘了些特别能让我引起共鸣的东西。
其开篇他就写道“万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内心的一切伪饰,和你亲眼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无数的同类众生召唤到我跟前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缺陷而羞惭。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灵中的秘密,看谁有勇气说:‘我比这个人好!’”我是很赞成他的这种超强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书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来源,但是却不能完全认同。因为这始终是他自己的主观看法,我没有听到反方意见,而他又是那么地敏感,拥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点:天赋过人、敏感、细腻而又容易受伤;另一原因就是这只是他那个时候的法国人,就我所知,咱们国家的古人要是写出忏悔录来,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还是蛮多的,特别是一群爱国之士如戚继光、文天祥、岳飞、杜甫等,我就不多举了,文学水平有限,怕说多错多。当时的法国社交界还真是一个蛮奇怪的圈子,那时的名流贵妇们是流行包养情人的,而她们的丈夫们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包养的情人的身份而自豪,这不光是这本书里出现的,同期的其它法国作品里也都有,我不得不说这感觉很奇怪,也很变态。可能我看的书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里比较少看到这样的,即使有写也相对比较隐晦,所以这也总是让我更认同英国的文化一些。
读后感(二)
既是忏悔录,当然也就是讲他的一生了,包括他的亲情、友情、爱情。
亲情着墨是最少的,母亲因为他难产死了,父亲在外地上班,他是在姑姑和舅舅家长大的,后来父亲又再婚,与其父的沟通很少。而他的后代吧,戴莱丝倒是给他生了五个小孩,可由于他自己不肯结婚,同时又认为由戴莱丝和她母亲勒亚瑟夫人不善教养还不如育婴机构养大的好,所以全被他送到收养机构去了,就这一点上无论他认为自己的解释是多么地合情合理,我也无法理解的。在我看来唯的解释就是——他之所以成为大文豪,其想法和做事总有点有悖常态的。西方世界的家庭观总是比我们的薄弱很多,在他们的圣经故事和古代神话里也是大量的杀兄弑父、娶嫂甚至娶母的,他们大量歌颂爱情,歌颂自我,很少看到歌颂家庭和睦团结的,更别提父慈子孝了。
至于爱情我看得有点迷糊,像他自己说的他只爱过乌德尔夫人,可我认为会不会是因为只有乌德夫尔人没有给他对等的回报,所以他自己那样以为呐。他是如此地富于想像力,以至于他自己都说他想像力十分丰富,即使他是独自一人,他也会成天地忙于幻想而不会感到孤独。除了乌德尔夫人外还有戴莱丝、华伦夫人、威尼斯美艳绝伦的那个妓女等等其他所有与他接触过的对他很好的贵妇他都用到了‘爱’这个字,这又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了,在我们这儿是不会随便用这个字的,可他的书里对谁都能用,又对谁的程度都差不多,所以我也就很难辨别他到底对谁更有意思了。
至于友情我想多说一下(其实前面我说过这次大学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就是友谊,我干嘛没早看这本书呐,说不定就能写一篇相对好点的议论文了)。贯穿他整本书的都是友谊,从孩童时期与表兄的友谊到后来的华伦夫人、达朗宁、格里姆、狄德罗、霍尔巴赫、伏尔泰、卢森堡公爵、元帅勋爵等等太多了,他总是不停地交新朋友又不停地与他们闹翻。文人嘛,总是不停地打嘴巴仗。他说过他对身体上的疼痛是很容易忘记的,只要有心灵上的满足与愉悦,可是我发现他对朋友间发生的争端的记忆却是惊人的清晰,书中也充满了对他们的指责,这又让我觉得很新鲜了,朋友不是合则来不合则去么。他总是说这些人开始对他是如何如何地好,后面有新宠就不要他了,这我只能说他太敏感太易受伤了,谁的感情能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线,热情既不持续升温也不降呐,因为别人要是对他太热情,他又会有点反感,觉得太麻烦老要往来或不好意思不回访,这样又耽误他的写作时间,可要是稍微少了一点吧,他又会说别人谁和谁又好上就不理他了。我就很纳闷他是作家管这些干嘛(好像还真有所谓的文化圈子,鲁迅和陈西滢胡适他们就争个不休),偏他还真是那种少不了朋友的人,不然我怕他会孤独死去的。好吧,我也要说里面可能真有些嫉妒他才华,故意挑事端的,但应该也不至于个个这样。在这里说一下伏尔泰吧。他说“从表面上看,伏尔泰总是装出一副信仰上帝的样子,其实他信仰的是魔鬼,因按照它的说法,他那所谓的上帝不过是一个专门以害人为乐事的恶魔而已。这种说法的荒廖之处显而易见,但是从一个享尽荣华富贵的人嘴里说出来,则更加令人作呕,因为他自己过着美满的生活,却竭力将未曾亲历过的灾难写得如何阴森可怕,让自己的同类陷入绝望之中。”当时伏尔泰是朝中说话相当有影响力的人,算是显贵吧,确实是享尽荣华之人。可我觉得问题应该在于伏尔泰写的阴森可怕的东西是不是当时社会确实存在的,而无关他个人的家境问题吧,谁规定穷人就不能描写锦衣玉食,富人不能想像饥饿寒餐呐。很多大作家自己生活很好,可是对下层人民生活描写也细致入微呀,没有这些人在文化上的影响及政府的改革哪有现在的西方文明呐。
这书的前半本倒是很好看,后面就全是人际关系了,谁谁谁联合起来对付他,他又如何写信与这个那个断交,又交了哪些哪些新朋友,后者又是怎样怎样最后利用了他,在我看来什么事也没有,他们却好像成天都在忙得要死,就跟现在的很多人上班一样,其实没什么事做,心思全用来搞人际关系了,这种意识形态上的东西总是最累的,可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对此又总是乐此不疲。
读后感(三)
看完了。
发现他后面因为《爱弥儿》与《社会契约论》的发表以后,过的四处漂零的生活,让我十分感慨!不过即使这样也比我们国家的文人待遇好多了,毕竟他没有生存危险,还总有一些欣赏其才华的人帮他,咱们国家的古人但凡写了一点冒尖的东西,动则满门抄斩,实在让人唏嘘啊!
可惜他没有再将第三部分写出来,蛮想知道他在英国过得怎样,如何渡过危险时期,应该后面好了吧,他有提到当时第二部分完了之后,他正在给那些贵妇人读他的《忏悔录》。
就他的整本书看来,卢梭绝对是个感性、多情、真诚而又有才的人,他能自己写歌剧《乡村占卜者》还能编写音乐辞典,就可看出其在音乐上的造诣也相当惊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