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Tchaikovsky . 6 Symphony. Karajan
专辑中文名: 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全集
卡拉扬指挥, 柏林爱乐乐园演奏
版本: 70'年代版(1-6)[4CD]
发行时间: 1976年
关于柴科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年-1893年)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后来听从家里的安排入法学院。22岁时柴科夫斯基放弃工作,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创作,毕业后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柴科夫斯基性格内向,感情丰富,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他确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夫人梅克通信,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迫于社会的压力而终止时,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点重重,很有可能是自杀,至于自杀的原因则众说纷纭。
在音乐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做了一部《弦乐小夜曲》,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关于俄罗斯交响曲
俄罗斯的交响曲领域系由安东.卢宾斯坦所开拓,而由柴可夫斯基所发扬光大。卢宾斯坦取德国浪漫派交响乐为典范,将交响曲予以吸收、消化,揉合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柴可夫斯基则是将本身已把握的交响曲形式,与自葛令卡以来的国民主义乐派所培养形成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加以融合,作为具有戏剧性内容的交响曲。
因此,就国民乐派的立场来看,可称之为「折衷派」或「西欧派」。由于它能超越附属于孟德尔颂或舒曼的卢宾斯坦,与国民主义保持联系,由此观之,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为西欧传统交响乐曲注入俄罗斯的民俗形象,也为交响曲历史开拓了新的局面。
关于柴科夫斯基第一至第六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到『第三号』交响曲,都是以朴素的民族意识为中心,形成他以后三阕交响曲的准备阶段。所以由『第四号』到『第六号』的三阕交响曲,柴可夫斯基都能完全发挥其个性,建立他特有的风格。
也就是说,他在向来以结构为本质的普通交响曲中,再注入具有震撼力的抒情趣味,同时更根据叙事性的表现,使整体形成戏剧式前呼后应的统一感。有人把他的交响曲当作是一种交响诗来看,可能也是这个缘故。
对此,柴可夫斯基的态度却是非常谦虚的,在他晚年至友人的信函中,他说:「由于自己拙于把握、运用音乐形式,使我感到终生烦恼,我所写的作品,概都是些粗糙的作品,只要识者一眼,立刻就可以看穿了。」
六阕交响曲当中,柴可夫斯基亲自标题者,只有第一号『冬天的梦想』,第二号『小俄罗斯』、第三号『波兰』、第六号『悲怆』等都只是昵称而已。除了这些,他还有一阕没有编号,而采用贝辽兹固定乐念手法写成的『曼富礼交响曲』(Manfred),本曲系应巴拉奇列夫(Mily Alexeyevich Balakirev,1837-1910)的邀请而作,不应与其它交响曲相提并论。
g小调 第一号交响曲 『冬天的梦想』 作品13
『冬天的梦想』(winter Daydreams)属于柴可夫斯基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全曲具有交响诗的飚格,依传统的四乐章形式作曲,其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分别具有标题。本曲的标题虽然具有暗示性质,然而柴可夫斯基实隽上究竟是依据何穘事象作曲,却不得而知。『冬天的梦想』大概是只在冬日里,所产生的幻想吧!
在本曲中,作曲者似乎想要表达他内心对象征冬天的俄罗斯国土、大自然之爱。其手法与同时期的国民乐派作曲家有相同之处,以民谣飚旋律贯穿全曲,特别是在绚乐章使用大众歌曲,更显示初期柴可夫斯基所表琭的民族主义倾向。
四个乐章:
1.冬日旅途的梦幻,这是柴科夫斯基有一次冬天从莫斯科到彼得堡旅途中有感,描述冬日俄罗斯的景色,游人称之为“独特的旅途音乐日记”。其中有对暴风雪,森林,凄凉的民歌调与马车奔驰的铃声的描述。
2.如歌的行板,标题为“阴郁的”。米朦的疆土,据说这是柴科夫斯基夏日在北方一个小岛旅游时,对雾蒙蒙的天色中黝暗的峭壁,黝黑的湖水和古老的针叶树林的记述。这个乐章有一段不长的引子,其旋律是《暴风雨》幻想曲中的一个叫做“伏尔加河岸寂静的夜晚”的爱情主题。
3.谐谑曲,无标题,三段体,前后两段是第一乐章情绪、内容的发展,中段是一段抒情的圆舞曲。
4.从阴暗的对俄罗斯自然景色的描述转为对民族欢乐的描写,具节日气氛,其主题是古老的俄罗斯民歌《花儿开了》,最后有响亮的节庆钟声,以欢腾的景象结尾。
c小调 第二号交响曲 『小俄罗斯』 作品17
小俄罗斯(little Russian)是就乌克兰而言。在波兰人眼中看来,是波兰的国土,而俄国人却认为是小俄罗斯人的居住地。本曲所以称为『小俄罗斯』,乃是因为曲中第一乐章、第四乐章都是引用乌克兰民谣之故。柴可夫斯基以为交响曲与戏剧音乐在创作上没有明显界线的观点。
和第一号交响曲同样,本曲也是富有浓厚国民主义色彩的初期作品,但是由于作者写了第四号交响曲之后,还加以删订,在技巧上便显得较前作更为洗炼、适步。然而,例如绚乐章以近乎变奏曲的形式予以润饰的部分,可以说仍然表现出柴可夫斯基的自由形式观。
四个乐章:
1.庄严的行板,活泼的快板。缓慢的引子以圆号忧伤的独奏开始,旋律取自民歌《沿着伏尔加母亲河而下》。主题的开始主题又是一首民歌,双簧管吹出对比的抒情主题,具有优美的伴音上升的线条。两个主题都发展到辉煌的高潮,继以基本主题的再现。乐章结束时,回到开头处的慢速。
2.小行板,中庸的,这个慢乐章以定音鼓表现柔和的两个音符的固定低音开始和结束,为进行曲主题提供伴奏。这个进行曲主题,是柴科夫斯基的歌剧《水女神》最后一幕悲壮的婚礼进行曲。这部歌剧作于1869年,后来被柴科夫斯基自己毁掉,只保留了一些片断。
3.谐谑曲,极活泼的快板。这个乐章在节奏上极有气势,中部有一段突出木管组的三声中部。
4.末乐章,非常中庸。这个乐章的第一主题是敏各《仙鹤》的神奇变形。第二主题相比要为精致,它与《仙鹤》的旋律结合,尾声急板有一次丰满的高潮。
d大调 第三号交响曲 『波兰』 作品29
第1乐章 序奏与甚中庸的快板 14:09
第2乐章 德意志风格:中庸的快板 7:47
第3乐章 强而有力的行板 11:05
第4乐章 诙谐曲:活泼的快板 5:49
第5乐章 终曲:热情的快板 9:23
『波兰』(polish)是柴可夫斯基六阕交响曲中,演奏机会最少的作品。同时,它也是前期三阕交响曲的最后一阕,其『第一』、『第二』交响曲接近国民主义;本曲则是作曲者摸索于新的境界中。然而,它却仍未能确立明确的型式,而五乐章的构成亦极为特殊,若以走向绝对音乐的浪漫时期作品而论,较过渡时期的作品『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亦略有不及之处。更有人指摘说,此五乐章缺乏前后呼应的统一性。
作曲者本身,于初演之后的一八七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写给林姆斯基的信中提到:「本交响曲中虽然不曾融入特别的风格意趣,但在技法上,我却自认有些进步,无论如何,我对曲中的第一乐章和二个诙谐曲感到非常满意。」然而,由于翌年在圣彼得堡演出的情况不如意料中的理想,所以柴可夫斯基给他弟弟摩德斯特的信中,很灰心地说:「报纸上,拉罗西对我的交响曲也是反应冷淡。他们一致认为,我的交响曲只是旧调重弹、毫无新鲜感。」
而实际上,在一月二十八日的『葛罗斯之声』发表了如下的评论:「柴可夫斯基正以无比勇猛的气势向前冲。交响曲中,形式与对位法的发展技巧,较他以前的任何作品都表琭得更为优异。」甚至推崇为「不僪是俄国,也是全归洲这二十年来的代表作品。」唯对绚乐章则批评为:「大部分隐藏于大胆、光辉的技法之后,多处显得相当干燥乏味。」总之,本曲自初演以来,一直不受好评,但就以当时交响曲尚未蓬勃发展的一八七五年代的俄国来说,还是有它的价值存在。副题「波兰」因绚曲的「波兰舞曲」而得名。据推测,可能是在伦敦演奏时开始有此称呼,在俄国本地则不用这个名称。
f小调 第四号交响曲(命运) 作品36
创作于1877年,是柴科夫斯基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交响曲。当时,草率的结婚和快速的夫妻分居使作者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乐曲正是表现了他痛苦的心情和对幸福的渴望。本曲为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当中最富变化、最热情的乐曲,具有明显清楚的叙述内容,采用纯音乐的形式,却有标题音乐的实质,此处所表现的是苦恼彷徨的众生相,以及威逼、协迫人类的命运魔掌,使听者产生一种凄怆之感。 曲中,作者还指出了: 只有投入人民之中,才能战胜命运、获得力量。当时,作者得到了梅克夫人的捐助,才得以脱离繁重的教学工作而专心投入到创作中去,该曲即是题献给梅克夫人。另外,柴科夫斯基独特的旋律美感、精妙的结构、精巧的管弦乐技巧,也是本曲永久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序奏为持续的行板,c小调,3/4拍子。全曲的核心出现在第一乐章序奏中,这就是贯穿于整部交响曲的威严的“命运的主题”。乐章的第一主题由弦乐奏出,充满了苦恼的情绪,接着又由木管反复。这一乐章通过表现沉重忧郁的心情和转瞬即逝的幸福梦幻不停交替,揭示出渴望幸福的个人和严峻的命运压力之间的冲突。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降b小调,2/4拍,三段体。双簧管呈现孤寂的主旋律,紧接着是感觉兴奋的副属旋律, 在主旋律以更加凄寂的形态反复而告一段落后,中段如农民舞蹈般优美。整个乐章富于诗意的音调表现了主人公暂时忘记了现实的痛苦,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
第三乐章,诙谐曲, 快板,F大调,2/4拍子。第一部分由弦乐器单独演奏,全体弦乐器持续拨奏。主旋律显得急促匆忙,但却给人以梦幻茫漠的感觉。 此部分进行至一段落, 即由木管乐器单独奏出俄罗斯舞曲般的旋律。这个乐章没有明确的感情,只是一些虚无飘渺、错综复杂的音型。
第四乐章,终曲,热情如火的快板,F大调,4/4拍子。形式为类似回旋曲的自由形式。 强烈的第一主题以全合奏形式奏出。紧接着的第二主题是根据俄罗斯民谣《野地里的桦木》所写成的朴素、优美的旋律,表现出人民的强大力量。最后,音乐在描绘节日欢乐景象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e小调 第五号交响曲 作品64
作于1888年。在本交响曲创作之前,柴科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西欧派”的色彩。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命运”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科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1888年, 柴科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命运斗争”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行板,转朝气蓬勃的快板,奏鸣曲形式。行板, e小调,4/4拍子的序奏开头,单簧管呈现凝重、阴沉的旋律即为本交响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个乐章中都会露面。 一般都把这一中心旋律视为“命运”,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着某种不可预期的凶兆。进入主部以后,转成生气蓬勃的快板,富有节奏感的旋律,据说是取材自波兰的民谣。
第二乐章 略带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大调,12/8拍子,三段体。乐章的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肃穆、伤感,充满期盼与憧憬。双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温柔而具有抚慰力量的女性光辉。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圆舞曲,三段体。 摒弃了传统的谐谑曲而使用圆舞曲乃是柴科夫斯基的新尝试, 以艳丽的旋律为中心的梦幻式圆舞曲,给予听众一种飘渺的感觉。
第四乐章 终曲, 庄严的行板转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形式。序奏为E大调,4/4拍子,实际上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调形式,开始是弦乐合奏,接着在弦乐器以三连音装饰之下,管乐合奏庄严地呈现。此乐章庄严、雄壮,仿佛在高唱“战胜悲哀”的凯歌一般,又以人类的力量最终战胜了命运而告终。
b小调 第六号交响曲 『悲怆』 作品74
本曲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自始自终 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 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片段3)。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 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下载地址:http://www.verycd.com/topics/2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