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人常讲“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要重视如何做人做事,培养良好的人品和情操,掌握处世做人之道,这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仔细想想,我们在浮生处世、成家立业、交友待客等日常生活中,许多没有处理好的小事、产生的矛盾、发生的失误,都与个人修养有关。
关于个人修养,古人提出了“四慎”的戒律。所谓四慎,即“慎独、慎微、慎言、慎友”。
(一)慎独
《大学》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大学》第二次出现慎独一词:
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译文: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传统的解释:“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现在的解释:这一解释是一些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学的学者所持的意见。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从功夫论说,“慎独”就是面对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对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从消极的角度说,“慎独”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从积极的角度说,“慎独”则是一个保持和守护“自我”道德本性的过程。
其实,古人所说的慎独,简单来说就是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首先,它要求我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让道义时时刻刻伴随着自己。
我们经常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事实远非仅仅如此。《大学》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我们每个人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它总会在我们的面相上有所体现,我们经常说察言观色,这个“色”便是人的内心的外显。内心善良者,其相也善,内心险恶者,其相也必恶。
其次,它要求我们在面对种种诱惑的时候,也能够守住本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它让我们的内心充满种种的欲望,很容易让我们的心灵蒙上尘埃,从而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因此,我们必须随时保持一颗清晰的头脑,让自己的心灵能够固守一份纯洁。庄子的《逍遥游》很多人都知道,对于庄子来说,什么是逍遥,那就是心灵的自由。有记载: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庄子面临着双重的诱惑,一方面是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另一方面却是楚国的相位。最终庄子选择的是水中的游鱼,也就是心灵的自由,在那样一个污浊的世界中,他宁愿做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月亮的树。庄子守住了自己的清洁,那么在这个纷芸的世界中,我们能否守住自己的本心呢?《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常常想想这幅对联,我们这些置身于红尘俗世的芸芸众生也许会让自己那颗浮躁的心得到一些安宁。
此外,慎独还要求我们经常性地自我反省。《论语》上有这样一段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中庸》中也说“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即君子经常自我反省,从而做到问心无愧而又不损毁心志。我们只有经常性地反省自己,才能让自己随时保持一颗纯洁的心。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学习。《大学》中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文段中讲的就是广泛学习的目的,在于恢复自己本有的善良天性,在于教育人民亲爱人民,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我个人一直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文明进化的过程。孔子也说,他一直学习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背礼仪。可见,学习应该是一个人终身的任务。
如果我们做到了上述四个方面就可以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也就是做到了古人说的“慎独”。
(二)慎微
慎微,就是审慎于细微而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一粒砂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很有道理。古人关于防微杜渐的名言很多,比如:“寻丈之缪,实始毫厘;君子畜德,无忽细微”, 意思就是说一丈长的误差,是从一毫一厘开始的;君子修养德性,对微小的过失也不能宽容。
“堤穿一线走万壑,五丁山为金牛凿。”意思是:巨大的堤坝只要有一线细流穿过,就会变成千沟万壑;高大的五丁山由于细流的冲刷也慢慢地变成金牛峡了。比喻对小事情不及时解决,就会演变成大的灾祸。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意思是:灾患生于疏忽之时,祸害开始于细小的事情上。说明人应防微杜渐。
古人的这些金玉良言都强调了一点,我们要有一个安定平稳的人生,必须注意生活的细枝末节,人们常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一个教师,我想更应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到慎微。因为教师是培养人的工作,如果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那么学生就是老师的镜子。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模仿着我们。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仅影响着自己,而且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因此,师德修养中有许多“细微末节”不容忽略的地方。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别越来越小,而往往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着人的成败。作为一个教师,我认为在生活中必须注意以下细节:
1.对别人的意见要尊重,即使他是错的,也要面带微笑,仔细倾听,千万不要急于辩驳。
当你的意见与他人产生分歧时,你是自以为是,还是考虑一下他人的想法?答案显而易见。其实,很多事,我们不争辨是不会有任何损失的。尤其是对于别人的批评,我们完全可以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去对待,而且有些问题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何苦争个面红耳赤。
2.不要为自己找任何借口,更不要为自己的错误做任何辩解
一个人作错了一件事,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老老实实认错,而不是去为自己辩护。这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事的最高深的学问。
再妙的借口对于事情本身也没有用处。许多人之所以屡遭失败,就是因为一直在寻找麻醉自己的借口。
3.不要到处抱怨。
抱怨的人不见得不善良,但常常不受欢迎。比如,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感到各种压力很大,这时候,如果一味地抱怨,于已于人都不利,倒不如换一种心态去看看问题。其实,压力就像一个石头,我们背着前行,就会很累,反过来,如果把它放在脚下,就会走得更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4.学会说“对不起”
“对不起”这三个字看起来简单,可是它的效用,不是别的字所能比拟的。这三个字,能使顽固者点头,能使怒气消减,甚至能化敌为友。
5.允许别人比你好
在你的周围,一定有比你强的同事,千万不要去嫉妒,嫉妒是心灵的毒瘤。不妨虚业学学别人,“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你会进步更快。古人说见贤思齐就是这个道理。
6.用微笑面对你的同事。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所有人都希望别人用微笑去迎接他,而不是横眉竖眼,否则会阻碍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
7.学会感恩
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感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别人给了我们帮助,单位给了我们事业,国家给了我们和平,这些你都在心里感激过吗?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能体味到人生的幸福。
8.低调做人
低调做人是你一生的财富,它可以让你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他人的敌意,从而为自己的成功创造良好的环境。
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教师的职业受到的监督更严厉了。教师校内校外、课上课下说和做都必须一致,其身正则令从。虽则衣着、言谈、举止看似小事,实则不小,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究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衣着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教师是在塑造人的灵魂,教师本身必须为人师表。
师德修养无小事,看似小事,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形是很多的。师德修养中,我们重视大事的同时,也一定不能忽视 “细微末节”。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只和大家交流慎独和慎微这两部分,另有慎言和慎友以后如果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交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