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界社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八界社区
您所在的位置:八界网 > 休闲 > 音乐欣赏 > 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2010-01-18 13:37 来源:  >>进入八界社区讨论
搜索相关:

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专辑英文名: Complete Symphonies
专辑中文名: 交响曲全集
艺术家: Brahms 勃拉姆斯
唱片公司: EMI
发行时间: 1998年
 

关于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一1897) 在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曾与古典音乐大师巴赫、贝多芬齐名。他的生平并不令人瞩目。但他的作品却在音乐史上占有令人瞩目的地位。

 

勃拉姆斯1833年诞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职业乐师家中。父亲是他的第一个音乐教师。清苦的童年刚刚度过,十三罗的勃拉姆斯就为生活而奔 波在娱乐场所。他说过:“象我这样艰难地过日子的人恐怕并不 多。”这期间,他写了一百五十多首小品,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1853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到各地旅行演出,并接触到一些 音乐界的知名人物──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以及李斯特和舒曼。舒曼热情地肯定了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作曲家。在舒曼晚年的 最后一篇文章中,他以《新的道路》为题,指出勃拉姆斯是"有 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推崇和鼓励年轻的作曲家登上乐坛。

 

1848年至1860年是勃拉姆斯创作的最初时期。他以流畅的笔 触写出一批乐观明快的作品,表达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诚挚热 爱。此后,德国处于日益反动的封建统治之下,1862年,勃拉姆 斯在痛苦的傍徨中,离开德国迁居维也纳。在那里,他担任合唱指导、乐队指挥,并继续创作新的作品。

 

1871年,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但更加残酷的统治 也接踵而至。勃拉姆斯最初以欣喜的心情欢迎民族的统一,并为 此写下《凯旋之歌》。但很快他就为黑暗的社会现实而深感焦虑 和不安。在作曲家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曲折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矛盾心境。

 

晚年,勃拉姆斯走向退隐。他专注于室内乐和歌曲写作,并潜心收集与改编民间音乐。1897年,勃拉姆斯在维也纳逝世。


关于勃拉姆斯的音乐

勃拉姆斯一生以各类音乐体裁写过大量作品。他的四部交响曲写作于他的创作成熟时期。被人称作"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 《第一交响曲》竣笔时,勃拉姆斯时年已达四十三岁。他的几部 协奏曲作品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协奏曲、 《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他的管弦乐作品 《海顿 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性序曲》等,都以严谨 的结构、多彩的色调而久负盛名。他的钢琴作品和三百余首声乐 作品,洋溢着动人的抒情气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其中如《匈牙 利舞曲》、《摇篮曲》等朴实的音乐小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 作。

勃拉姆斯作品鲜明地继续了德奥古典音乐传统,并广泛地吸收了欧洲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素养。在十九世纪后年叶的严酷现实中,勃拉姆斯在自己创作中保持和发扬了这些出自于历史上和人 民中的进步、健康的精神和情感,这是他在音乐文化史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勃拉姆斯的作品,特别是 他晚年的一些作品较为低沉晦涩,反映出了他的动摇、隐退和矛盾的心理。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涯及其作品,使他作为德奥古典作 曲家中的"最后一人"而在音乐史上享有特殊地位。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虽然只有四部,但它对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 交响音乐的发展却做出卓越的贡献。这四首交响曲形成一个家族,四部曲子虽然有显著的共同点,但亦各具鲜明特色。《第一交响曲》是戏剧性的,但中间两个乐章带有沉思意味;《第四交响曲》有悲剧色彩,间奏曲则活泼热情;《第二交响曲》宏伟而精神饱满;《第三交响曲》最难描述,是混合了抒情风和微带绝望的怀旧之情的杰作。这四首交响曲的表达方法各有千秋,声音也各具特色,但在结构上却有共同点:都具有《第一交响曲》的哥特式建筑结构,以及《第四交响曲》紧凑的旋率线。

 

勃拉姆斯在给当时一位指挥的信上曾这样写道:“我还没有写出过一部交响曲!你不想想看,当我还听得见像贝多芬这样的巨人的步伐声时,要从事这一方面的创作,可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行。”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曾说勃拉姆斯是“最无忌惮的作曲家,喜欢假扮成亨德尔和贝多芬。”他的交响曲在某些方面确实是遵循贝多芬的模式——尝试以少数基本动机发展出整首乐曲,追求精练的风格与有机的凝聚性,避免标题和景象描绘。但两位音乐家之间也有显著差异,虽然勃拉姆斯在《第一交响曲》中成功的运用超越的手法,可是奋斗与胜利对他而言并不象对贝多芬那么重要;在其他三部交响曲中,勃拉姆斯的兴趣在于表现完整的情感世界,即使让曲风显得模棱两可也在所不惜,《第三交响曲》就是个例子。除了《第四交响曲》外,勃拉姆斯的第三乐章都舍弃了诙谐曲而改用间奏区,而且他也很少仿效贝多芬的动荡翻腾,宁可采用较抒情的表达方法——这也正是舒曼喜欢的一种特质。

 

从《第一交响曲》开始,他在短短的十年中,又相继写出三部交响曲、两首协奏曲和两首序曲,也就是说,作为一位管弦乐作曲家,他重要的优秀作品,都是在这一个阶段产生的。他的这些作品确实独具一格,具有自由的、即兴式的气质和丰富的形象,但这些浪漫主义的诗意感情,又同古典曲式结构的严格规律紧相结合着。他的交响曲的构思之宏伟和规模之庞大,同他的先辈有很密切的联系:他的音乐的戏剧性可说来自贝多芬,对民间歌曲、舞曲等体裁的兴趣显然效法于舒柏特,他个人热情的叙述音调,则使他更接近于舒曼。他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从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不断汲取力量,着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


c小调第一交响曲 
 
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

 

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四十三岁。本交响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c小调,6/8拍子。序 奏以强音开始,表现出恐怖紧张的气氛。给人以悲剧序幕的感觉。其主题贯穿于整个乐章。而主部主题始终以一种胜利昂扬的姿态凌驾于乐队阴沉的背景之上。

第二乐章 持续的行板,E大调,3/4拍子,带有类似第一乐章的寂寥阴暗的悲剧色彩。但它并不流于感伤,反而给人以高雅、与众不同的 脱俗之感。

 

第三乐章 温雅而略快的快板,降A大调,2/4拍子。根据 贝多芬以来的传统,一般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都是活泼的诙谐曲,而勃拉姆斯却不采用此种手法,并且避免袭用古老而传统的小步舞曲,自创新风格写成了典雅的乐曲。在本乐章中,可以深深体会到勃拉姆斯那淳朴心灵的寄托所在,然而旋律间同样荡漾着淡逸的寂寞感。

 

第四乐章 不快而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勃拉姆斯在最后的乐章中,终于唱出了胜利的凯歌。但它不像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英雄性"的终乐章那样,直率地表现出沸腾的欢呼,而是在欣喜之余,还沉湎于回顾与冥想之中。


D大调第二交响曲

这是勃拉姆斯的《田园》D大调,OP73。1877年作于奥地利避暑胜地沃特湖畔的一个小村庄这是一个风景如画的乡间湖畔.1878年1月10日在莱比锡布店大厦大厅首演指挥是勃拉姆斯本人.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浸透着置身于宁静柔和的大自然[非法语句]有的开朗喜悦的情绪,基本主题类似幽雅美妙的维也纳圆舞曲.
 
第二乐章:不过分的慢板,三部曲式充满沉思和冥想,严峻和壮美兼具有三个主题相互变化是勃拉姆斯的哲学抒情诗.

第三乐章:优美的小快板,回旋曲式. 勃拉姆斯更喜欢把第三乐章的速度写得较为松弛, 而不用传统的快速活泼的谐谑曲. 但是在第二交响曲中他保留了谐谑曲形式近似古典的维也纳圆舞曲或连德勒舞曲.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坚毅果断有力. 正如乐圣经常做的那样, 勃拉姆斯也把他的末乐章写成整部交响曲的高潮. 这个乐章有点接近英雄气质, 但仍保持这部交响曲的基本抒情特征。


F大调第三交响曲

这是勃拉姆斯的英雄交响曲。F大调OP90, 作于一八八三年,维出纳爱乐乐团于一八八三年十二月二日首演,指挥是汉斯李赫特。一八八三年五十岁的勃拉姆斯爱上当时只有二十六岁的海敏娜施比斯。在充满激情的爱恋中,他创作了这部辉煌的作品。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引子是三个有力的和弦也是全曲的基本动机。刚劲的主部主题由小提琴奏出,这个主题带着活跃与欣喜。低音提琴不断反复动机音型作背景,单簧管和大管以二重奏的形式奏出副部主题。它源自维也纳民间舞曲。

第二乐章柔板,三部曲式。宁静致远。首部主题纯朴高雅,中部主题悲戚忧郁,再现部后尾声明朗而平静。这个乐章崇高恬静又带点忧郁。

 

第三乐章:小快板,三部曲式,浪漫热情。松弛速度的谐谑曲。首部主题由大提琴奏出,柔美阴郁。变化反复后,中部主题哀婉地出现。再现部后是短小而美丽的尾声。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极富戏剧性和英雄性是全曲的重心所在。开始是激昂的情绪,中间经过一段戏剧性冲突后,转到光辉的F大调结束,肃穆崇高带点平静。------


e小调第四交响曲 
 
e小调《第四号交响曲》,本曲完成于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首演。 作者从1884年夏就已经开始创作本交响曲,历经一年才告完成,由此可见勃拉姆斯那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本交响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本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本交响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本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本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经常被演奏,而且经常博得满堂喝采。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从容的快板,e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这是洋溢着淡淡伤感的乐章, 寂寞的情怀,呜咽般的哀诉,深深地打动了人心。
第二乐章 中庸的行板,E大调,6/8拍子。很多乐评家认为, 作者虽然将本乐章写得古老而晦涩,可是旋律所表现出的凝重、沉静的美感,却决非其他交响曲可与之比拟。简朴而沁人心脾的柔美主题,仿佛描绘了仲夏夜里的美梦。
第三乐章 谐谑曲,C大调,2/4拍。充满着不可遏止的欢乐,生机盎然, 给人以充满活力的沸腾之感,那气势磅礴的气氛,极像一首狂热的乡村舞曲。
第四乐章 G大调,3/4拍。 本乐章是全曲的高潮。乐章主题在“固定低音”的基础上展开一系列变奏,乐队的木管组和铜管组一齐奏出庄严、宏伟的和声旋律。本乐章具有深刻的悲剧性,各种悲哀、绝望、愤怒以及骚乱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毁灭性的结局。这一悲剧结尾反映了一种"宿命论"的影响,表现出作曲家内心的苦恼与孤独。

c小调第一交响曲
第一乐章 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c小调,6/8拍子
第二乐章 持续的行板,E大调,3/4拍子
第三乐章 温雅而略快的快板,降A大调,2/4拍子
第四乐章 不快而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

D大调第二交响曲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第二乐章:不过分的慢板
第三乐章:优美的小快板,回旋曲式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坚毅果断有力

F大调第三交响曲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柔板,三部曲式
第三乐章:小快板,三部曲式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e小调第四交响曲
第一乐章 从容的快板,e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这是洋溢着淡淡伤感的乐章
第二乐章 中庸的行板,E大调,6/8拍子描绘了仲夏夜里的美梦
第三乐章 谐谑曲,C大调,2/4拍。充满着不可遏止的欢乐
第四乐章 G大调,3/4拍。 本乐章是全曲的高潮

下载地址:http://www.verycd.com/topics/7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