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界社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八界社区
您所在的位置:八界网 > 休闲 > 音乐欣赏 > 穆特-卡门幻想曲

穆特-卡门幻想曲

2009-12-26 11:49 来源:  >>进入八界社区讨论
搜索相关:

穆特-卡门幻想曲

 

这是一张炫耀技巧的专辑,典型的showpieces,CD中大部分作品难度相当高,也被当作小提琴家的试金石。穆特的演奏体现出非凡的气势,如骤雨暴风,摧枯拉朽,而细腻之处,又委婉曲迂,飘若游丝。 穆特在演奏中充分显示出对乐曲的驾御能力,各种演奏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专辑中文名: 穆特小提琴Simply
艺术家: Anne Sophie Mutter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纪念穆特正式首演30周年精选集
发行时间: 2007年10月01日
地区: 德国
 演奏:Anne Sophie Mutter 安妮.苏菲.穆特
发行: DG公司
版号:477 7166
CD编号: 477 6286


专辑曲目:
1. 萨拉萨蒂:吉普赛之歌(又称流浪者之歌)op.20 8:41  
2. 维尼雅夫斯基:G小调传奇 op.17 7:41  
3. 塔蒂尼:G小调奏鸣曲魔鬼的颤音16:32
4. 拉威尔:茨冈10:01
5. 马斯奈:沉思6:42
6-10. 萨拉萨蒂:卡门幻想曲op.25 12:38  
11. 弗莱:摇篮曲op.16 4:28

指挥James Levine 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  DG 437544-2是DG在93年推出的一张名碟,收录了穆特92年第二次复出之后与莱文领军的维也纳爱乐合作演奏的小提琴小品7首。

《流浪者之歌》
听这首曲子情绪难免大起大落。它有一个躁动不安的开头,有一个如泣如诉的中间,还有一个狂放自负的结尾。它如此成功,几乎所有大师都不掩饰对它的偏爱,“吉普赛百人乐团”也经常演奏它,我国二胡演奏家闵惠芬还用二胡演奏过它。

西班牙这个遥远的王国,除了有称霸欧陆的顶级足球俱乐部,有令人眩目的弗拉门戈,有勇敢优雅的斗牛士,还有早已经结束漂泊生活的吉普赛人。想必萨拉萨蒂这个西班牙人定是遍访了吉普赛人的聚居地。他如此了解吉普赛人的生活习惯和民俗民风,以至听过这首曲子的人都认为这是吉普赛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并认定萨拉萨蒂是吉普赛人的代言人。

穆特的演奏可以说恰到好处。听过奥伊斯特拉赫的,那是老练的,却少了点激情;也听过张莎拉稚气未脱的演奏,那也只能说是技巧到位。

《流浪者之歌》的豪放不羁中带出一点点苍凉无奈表达。。。直追海老。

《G小调传奇》
《G小调传奇》——维尼雅夫斯基 既然是题献给伊莎贝拉 汉普顿小姐——作曲家的新婚妻子,当然给乐曲增添了浪漫和传奇色彩。而就象维尼雅夫斯基充满坎坷的生命历程一样,这首乐曲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轻松。深沉的大管一开始就给人以茫然的感受,乐队的拨弦更增添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加之小提琴忐忑不安揣测不决的音调,使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是怎样一个“传奇”。随后的快板加进了一些舞曲的元素,但也一承前面行板中沉重的氛围。

命运多舛,英年早逝,死时身无分文,这就是相当一部分作曲家的人生,而正是这样的传奇人生,才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回忆。

《魔鬼的颤音》
塔第尼是怎样一个人?是否同样拥有意大利式的不幸遭遇?他倒还能和心爱的人结合,这一点不象帕格尼尼,而为什么偏偏梦见魔鬼?从他那写满沧桑瘦古嶙峋的脸上布满血丝无可奈何的眼中,似乎能读到点什么。只比巴赫、亨德尔小七岁的塔第尼,为什么风格如此独特?就因为他出身亚平宁吗?那维瓦尔第呢?他的音乐不也是很“巴洛克”吗,要不是乐队与独奏小提琴的关系还比较简单,一开始弦乐引进的第一主题我还以为出自勃拉姆斯之手。我所熟悉的“奏鸣曲”,是莫扎特海顿式的,至少也是贝多芬式的,这首奏鸣曲属于哪一类?

一向认为巴洛克的作品就是平实中见深刻,没有什么优雅的旋律,节奏上变化也不多,但这也绝不意味着平淡。而如果以演奏贝多芬老柴的方式来演奏巴洛克,那就不止是画蛇添足的愚笨了。现在不少人推崇和促进“古乐”,如外型本就古板的哈农库特。他们不仅是在复兴古乐的传统,更是在以负责的态度和诚恳的精神面对作品和听者。

是不是穆特还未从失去恩师和丈夫的巨大悲痛中解脱,对作品加了不少自己的东西?不象,因为好象莱文似乎也默认了这种演绎。

《魔鬼的颤音》的演奏,表现出穆蒂高超的技艺。慢板的庄严、快板的活泼,都在她的掌控制之下。特别是快板中的两个声部,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茨冈》
《茨冈》——拉威尔 这是不是典型的印象派作品呢?穆特演奏这首乐曲开头部分的时候会不会感到寂寞呢。 客观地讲,这首曲子还算言之有物。拉威尔怎么说也是十九世纪的过来人,比起那些前卫的后辈们,他的作品还是可以接受的。

古典音乐发展到印象主义时期,是不是就难以在风格上有所突破了呢?不,它还可以进一步大众化,或世俗化。古怪的杂乱无章的旋律与“茨冈”有多大关系呢?然而坐在啤酒馆咖啡屋里的客人又有多少会关心背景音乐的内涵呢?只要在喝啤酒咖啡的时候有人为他们制造音乐,或是响声什么的,那就能助兴。时代在变,人们的口味在变,古典音乐家们还要继续生存下去,而他们的保护人却再也不想花钱养他们了。

茨冈这么好的录音还应该归功于维也纳那座金色大厅。

《冥想曲》真的比较适合当时的穆特。刚复出不久,还穿着比较保守的黑色礼服,不知她是否忆起了往事。而太消极的情绪却不适合《冥想曲》——她的演绎还不太果断。

《卡门幻想曲》
《卡门幻想曲》——萨拉萨第 《卡门》是永远的明星,每段配乐都那么经典。 在这首曲子中,穆特依然在左右不停地晃动,好让大家知道她拉得很投入。事实证明若不是穆特那把破琴太不争气,那效果定会是极为理想的。要知道,金色大厅的良好环境和DG的4G录音技术——据说是当时最尖端的(the most sophisticated)都为还原最真实的音乐提供了条件。

我听过好几个小提琴家演奏的《卡门幻想曲》,最喜欢的是穆蒂演奏的。她演奏的此曲,热情奔放,如火焰在燃烧,令人热血沸腾。

《摇篮曲》
《摇篮曲》——福瑞 有十九世纪美国南方田园的味道,衣食无忧的孩子在“摇摇窝”里慢慢闭上眼,而他的母亲则微笑着看他入睡——如果你看过《乱世佳人》或许会有同感。再听仿佛又来到了三十年代的东北黑土地,聆听炕边多子的母亲对小儿子清唱民谣——如果你还记得黑白电影的话。不知穆特是否已为人母,我想她会是一位称职的母亲,这点从她充满爱抚的琴声中就能体会。福瑞是怎样一位作曲家,他是否因这首《摇篮曲》成名,或是否能拿得出手的就只有这一首?不得而知。本人去世后作品才得到认可的艺术家不在少数。不能因为名气不及其他大师就将其成功的一面抹杀掉。古典音乐的魅力之一在于与流行音乐所共有的多样性。

摇篮曲的演绎无疑是同类版本中最出色的,当然了,维也纳爱乐的伴奏非常得体。

确实是张好唱片,录音极品,DG的小提琴录音从未如此露脸过。演绎当然也不错啦,不过它肯定不是穆特最好的唱片,但录音一定是最好的。 总之,此碟中,穆蒂的琴音刚柔相济,低音浑厚,中音纯净,高音明亮。
值得一提的是曲目的安排:炫技的《茨冈》后紧跟着的便是《冥想曲》,让人在激情过后又恢复宁静。而《卡门》后又跟着《摇篮曲》,要达到的也是这种效果吧。总的说来,这确实是一张出色的唱片。

穆特冷峻而又不失女性柔情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提琴的质感及音质、音色亦至真至美。伴奏也非常出色,列文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当时处于最佳状态。录音方面,全频相当平均,充满生气,动能对比强,独奏乐器与乐团的比例亦佳;4D是DG公司当时发展的新技术,很好地保留了小提琴的丰润和韵味,音乐的张力十足,棱角分明,声场定位均为一流。还给人以一格外松和透的感觉,所有的细节都纤毫毕现,小提琴的“松香味”足到了十成。 这张CD“是典范中的典范”,“天碟级录音”。要买音响,拿这张CD去试,只要会有尖、涩、刺、瘦、粗、硬、薄等问题,那就不对。您所听到的管弦乐伴奏够松软丰润吗?您所听的小提琴木质的音色够明显吗?在拨奏时那种琴腔的共鸣声够美吗?您听得到琴弦与琴弓摩擦时那种粗糙不平坦的摩擦质感吗?您感受到每一首曲子穆特刻意表现出来的不同音色之美吗?如果以上要求只能听到一些,那还必须努力。

这是一张被很多音响发烧友广为称道的唱片,突出的特点就是效果好,把乐曲中萨拉萨蒂想表现的吉卜赛人的放荡不羁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穆特的演奏个性强烈、突出,有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只是没有在一些细节和技巧要求较高之处给予足够的重视。列文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音色华美、纯厚、歌唱性强,是众多录音中乐队部分最突出的。  DG公司4D录音技术确有一手,这张几乎发烧友人手一张的CD就是其代表作,而且是上乘中的上乘,琴手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琴声真实,堂音丰富。对了,你的器材能跟上穆特的速度吗?  

穆特--卡门幻想曲,小提琴公认靓碟之一,音色通透艳丽,细节传神,爆棚片段动态凌厉,所选曲目均为较通俗易懂的小提琴曲目。

下载地址:http://www.verycd.com/topics/3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