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嘉德秋拍首次推出的宫廷专场“泽古怡情-清代宫廷艺粹”表现卓然,最终该专场总成交9788.8万元人民币,清乾隆缂丝御笔墨云室记手卷成交价:1792万元。
缂丝御笔墨云室记手卷
年代:清乾隆
规格:281×31.5cm
估价:RMB 8,000,000-10,000,000
成交价:RMB 17,920,000
预展时间:2009-11-08~2009-11-09
预展地点:北京国际饭~2009-11-23
拍卖地点:北京国际饭店彩虹厅(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拍卖会:2009秋季拍卖会
拍卖会专场:泽古怡情-清代宫廷艺粹
拍卖行: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清乾隆御书墨云室记”缂丝手卷。此卷为深得乾隆宠爱的大学士福康安恭摹御笔为底稿在苏州织造精心制成缂丝而呈献的赏玩之物。此缂丝以白色丝线为地经,以红色丝线为地纬,交织成红色平纹地红色丝线,在红色平纹地上,又以墨色绒线为纹纬,运用通经断纬的织造工艺技巧,以平缂为主,兼采搭梭技艺,缂工精密平整,运梭如运笔,笔画宛转自如,刚劲有力,准确地反映了乾隆御笔的特征。明黄地五彩云金龙纹缂丝作包首,锦丝带,玉别子皆具有乾隆时期的典型风格,并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缂丝乾隆御笔八徵耄念之宝记卷”包首特征一致,堪称绝世精品,相信能得到藏家青睐。
拍品简介
缂丝手卷在浅粉色地上,用墨色丝线缂织行书乾隆帝御笔诗文。引首缂行书“泽古怡情”四字,四字左侧缂古墨一笏,墨体上浓云状的纹饰缂织得一丝不苟,清晰可见,精妙地再现了墨之独特特征。墨表以缂金技法缂织“翰林风月”四字。正文分别缂《墨云室记》和《李廷珪古墨歌》,款为乾隆辛亥季春御笔。全文共缂字纵向六十八行,基本上采用平缂技法,个别带长竖笔划的字运用了搭梭,以增强牢度。
全幅还朱缂乾隆帝御玺六方,分别是:引首“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墨云室记》题名下方“八旬天恩”、《李廷珪古墨歌》题名下方“八征耄念”、款“乾隆辛亥季春御笔”下方“八征耋念之宝”和“自强不息”,押尾“八征耄念之宝”。全幅末墨缂“臣福康安恭摹”,朱缂“臣福康安”白文方印和“恭摹”朱文方印。
缂丝书画在清代乾隆朝繁盛一时,其中一批缂丝乾隆帝御制诗文作品,以其高超精湛的缂织技艺和非同寻常的历史价值而独具特色,代表了清代缂丝艺术的高度发展水平。在朱启钤《清内府藏缂丝书画录》中着录有清代宫廷藏乾隆时期缂丝法书116件,其中缂丝乾隆帝御笔的法书有88件。此即应为缂丝乾隆帝御笔法书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墨云室是清宫养性殿中西暖阁尽间的一处房室,在历史上曾与“三希堂”齐名。养性殿位处清宫外东路宁寿宫,是乾隆退位后当太上皇时所居,完全模仿养心殿的形制而建,而“墨云室”正与“三希堂”相对应。“三希堂”因秘藏中国古代历史上三件稀世法书而闻名于世,而“墨云室”则由于珍存一方古代名墨而声名远扬。
乾隆五十六年(1791)春,时任陕西巡抚同时又是大收藏家的毕沅向乾隆帝进献了一方古墨。此墨坚实细腻,墨面黝黑光亮,一面泥金草书“翰林风月”四字,另一面朱书三个已模糊难辨的草体字。古墨上遍布独特的细碎云纹,变幻奇特,有如天空中翻卷的浓云,工艺极为精湛。此墨正是历史上有名的五代时期南唐李廷珪所制的墨。李廷珪本姓奚,唐朝末年,李廷珪随父携家迁至安徽歙州(今歙县),以造墨为生。因为他制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南唐国主李煜十分赏识,便赐国姓为李。自南唐始,李廷珪墨就赢得了世人交口称誉。宋王辟之《渑水燕说录》记载:“南唐后主,留心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三物,为天下之冠”。宋代宣和年间,就已出现“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的奇缺现象。此后更有“今之言墨者,当以李廷珪墨为第一”等诸多赞誉。到了明清时期,李墨更是成为稀世珍宝了。
乾隆帝素来酷爱书法,对毕沅所献李墨视为至宝,喜爱有加,尤其是他在品味墨体上浓云状的纹饰时,感到仿佛就像春雨即将普洒大地一样。正如乾隆帝诗中所言“遍体浓云酿雨意”。事也凑巧,在乾隆帝得到此墨的同时,京畿地区真的喜降春雨,接着又陆续收到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和江南等地降雨的奏报,于是乾隆帝异常高兴,认为李墨是个吉祥之兆。兴奋之际写下了御制诗文《御制墨云室记并李廷珪古墨歌》,以记述和颂赞此文化盛事。在此文中,他认为“文房之器,继往昭来,漱六艺之芳润……夫云能致雨,墨生笔花,发为文,其与春膏之泽被万物何以异哉?……养心殿西暖阁之温室昔名之曰“三希堂”,未可称之于养性殿而名之也,兹适得此古墨,即可以墨云名此室。盖三希为内圣外王之依,仁正符养心,墨云为含英咀华之游艺,适合养性。”此御制诗文经装裱成为一件御制书法作品,收录于《钦定石渠宝笈续编》和《钦定石渠宝笈三编》。其中《钦定石渠宝笈续编》中,详细记录了此件作品尾幅上诸多王公大臣的赞和之诗,计有和珅、王杰、彭元瑞、董诰、毕沅、金士松等,均是当时朝廷重臣。由此在养性殿西暖阁之尽间专门辟出一室,乾隆皇帝命名为“墨云室”,并亲笔御书“墨云室”匾额,用于珍存此方稀世古墨。
在乾隆帝的私印中,也有不少昭扬此墨的大小印章,如“墨云”、“含英咀华”等。如今,此方珍贵的李廷珪墨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与此同时,即出现了以缂丝技艺的形式来表现乾隆帝此首御制诗的缂丝作品。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中收录有一件缂丝乾隆《御笔墨云室记》手卷,目前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由于它尚未公开发表,仅知为蓝色地朱缂,尺寸为纵31.6厘米,横200厘米,有关它的更多详情不得而知。
手卷幅末墨缂“臣福康安恭摹”字样,表明是乾隆朝大臣福康安以乾隆帝御笔为粉本,负责派织而成,并恭进宫中。福康安(1754-1796),清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帝孝贤皇后侄,大学士傅恒子。福康安是乾隆朝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统帅,历任云贵、陕甘、闽浙、两广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乾隆六十年(1795),进封贝子,次年(1796)病卒于军中,追封郡王。满清近300年历史中,除爱新觉罗皇室外,满族人得以封王之殊荣者,唯此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此手卷包首为缂丝彩云金龙纹,以缂金和缂鳞技法缂织而成,其龙纹和云纹的外形和神韵呈现出乾隆朝典型时代特征。包首上题签缂织“御笔墨云室记”。玉别为和田玉浅浮雕变形卷云纹。包袱为四合如意瑞花锦面、明黄色素纺丝里。根据它们的形状、纹样、技法及色彩等多种因素考察以及与北京故宫收藏皇家对象,如清乾隆缂丝《御笔题张廷玉三老五更议》手卷的比对,可断定它们都是典型的原装原裱之物。点点滴滴都透露出清宫皇家气息。 清宫藏缂丝书画,尤其是缂丝乾隆御笔御制书画,因其皇家用度之物的至高至尊特性,决定着它代表了清代缂丝技艺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无比珍贵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其数量本就十分稀少,加之早年清宫的流失,当今存世数量更是廖若晨星,弥足珍贵。
此件手卷全幅字字精心缂织,缂工精细。布局规整,疏密有序。通幅字体大小交错,变化有致。运梭灵巧流畅,将行书的横竖顿挫和粗细转折笔法,均缂织得有如墨笔书写一样,自然天成,摹缂效果逼真传神,精妙准确地再现了乾隆帝御笔原作之韵,显示出缂织技艺的娴熟和精湛,堪称书法艺术与缂织技艺珠联璧合之杰作。 特别难得的是,此件缂丝手卷与此次《宋元明清法书墨迹》专场中Lot1451“朱熹、张景修等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手卷出自同一收藏,均为海上著名收藏家谭敬先生旧藏。
今逢盛世收藏,宝物历经沧桑回归故里,应为国人珍惜。近悉辽宁省博物馆将于今年十一月初举办“织绣书画精品展”,届时辽博收藏的另一件缂丝乾隆《御笔墨云室记》手卷将首次亮相。当年两幅同一时代因同一件文化盛事而问世的同一题材的缂丝艺术杰作,历经200余年不同的时空沧桑和秘藏不宣,却不约而同地再现于世人面前,这是冥冥之中的缘定,圆了世人的期待! (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织绣组研究员 严勇) 谭敬(1911-1991):字和庵(龢盦),祖籍广东。为上海收藏世家。祖上曾为清朝广东十三行之一,京中第一代买办。谭敬青年时经友人汤安引入收藏界,甚爱文物书画,曾与张珩、张大千、陈梦家等为好友,因而精于文物鉴定,亦富于收藏。其所藏宋、元及明初书画极为珍贵,其中有元代赵孟俯《双松平原图》、倪瓒《虞山林壑图》等。1950年回上海后,将其珍藏战国时期齐国量器“陈纯釜”和“子禾子釜”等捐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而后又将所藏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稿卷孤本捐献国家,现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