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界社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八界社区
您所在的位置:八界网 > 休闲 > 名著阅读 > 读《牛犊顶橡树》

读《牛犊顶橡树》

2009-11-24 10:26 来源:  >>进入八界社区讨论
搜索相关:

读《牛犊顶橡树》

 

《牛犊顶橡树》简介
索尔仁尼琴称这部作品为“文学生话随笔”。它在索氏的作品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它记叙了60年代至年作者15年间的主要经历。他的荣辱,“新星”浮出水面直至跌落,是他从“地下作家”到“英雄末日”的记录。本书从一个侧面,从索尔仁尼琴自身的特定视角,反映了前苏联当时文坛的风云变幻,对于了解特定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前苏联社会、文化、精神、心理具有一定意义。浓郁的纪实性和史料性使本书具有很强的文学审美价值。

《牛犊顶橡树》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当代俄罗斯著名作家。1913 年生于高加索基斯洛茨克市。1941 年毕业于罗斯托大学物理系和莫斯科大学函授部语文系。 同年应征入伍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曾商两次立功,不久因在与友人通讯中有不满最高当局的言论被逮捕,并判处8年监禁。
1957 年平反后住在梁赞市,在中学教物理,同时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癌症楼》《第一圈》等内容。

1969年11月,索尔仁尼琴被前苏联作家协会开除会籍。但瑞典皇家学院却于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金。当时,前苏联官方认为这是“冷战性质的政治挑衅”。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去领奖。

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苏联国籍,把他驱逐出境。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他先到西德,他联合一些在西方流亡的苏联作家,在西柏林创办了《大陆》文学季刊,作为发表苏联流亡作家作品的阵地,他亲自写了发刊词。后移居瑞士,并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了4年后补发的诺贝尔文学奖状。1976年他迁往美国。

1994年5月27日,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邀请回归俄罗斯。他的作品得以正式出版。索尔仁尼琴从美国佛蒙特州抵达海参崴,重返后共产时代的俄罗斯,但仍然不改其敢言的性格,他指责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腐败和物质主义盛行,也缺乏民主。

1997年索尔仁尼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认同普京的许多执政理念。2006年接受后者颁发的俄罗斯国家奖。

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那天,索尔仁尼琴获得2006年度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国家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

读《牛犊顶橡树》

一,我为什么看这本书?

几年前,第一次采访音乐家王西麟的时候,就被他痛骂没文化。原因是他说到他的精神同盟是肖塔科维奇和索尔仁尼琴。我很懵懂地问:“索尔仁尼琴是谁?”老头子很惊诧:“你没读过《古拉格群岛》么?”我怯怯地说我没听说过。老爷子大怒:“你还算什么研究生?你们一天到晚研究什么?!”

被老爷子骂得很爽地回来了,马上上网百度索尔仁尼琴,并下载了《古拉格群岛》,立志要做个有文化的人。结果,一看那篇幅,我就瘫软了。于是投降,放弃了做文化人的欲望。

一个阴雨天,不想起床,于是随手从书架中抽出一本很旧很旧的书,是索尔仁尼琴的《牛犊顶橡树》。看前言,是一本他的文学自传。掂量一下,不算太厚,于是开读。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读到下午两点,直到饿得两眼昏花才从床上挣扎着起来。

手不释卷的感觉,好久没有了。除了看金庸武侠,我还真想不起来看什么书才有这种劲头了!

之后的几天,我像是有了一个新恋人,每天都惦记着赶紧下班好去约会。地铁和公车也都变得不再烦闷和漫长,因为有恋人相伴。

 二,本书讲的是什么?

《牛犊顶橡树》讲述的是他发表第一部作品的过程和之后的经历。

作为一个集中营的幸存者,为了替5000万来不及发出抗议的声音就冤死的人们说出被遮掩了的真相,他忍辱偷生,把教师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都用于写作。然后就是每天心惊胆颤地和妻子到处转移和保存他的书稿。他不知道自己的作品什么时候能见天日,但是他必须把它们写出来,哪怕因此再被送入集中营,哪怕因此而丧命。外在的命运对他来说早以无所谓,他只是渴求有时间能把他要写的东西全写完。也许是他的强烈的写作欲,也许是上帝要他作为古拉格群岛冤死灵魂的代言人,他奇迹般地度过了癌症晚期,多活了五十多年,活到了他亲眼看到苏联解体,看到人们的意识解放,看到了真相大白于天下的那一天。这期间,他经历了首部作品被出版,被赫鲁晓夫接见,作品被查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0年)和被流放出国,以及被流放20年后终于被叶利钦接回他的祖国……

起伏跌宕的一生,不是这本书的重点。精彩之处在于,他从一个胸怀信念但是谨小慎微以至噤若寒蝉的平民,到一个不顾一切威胁和危险大声疾呼的勇敢的俄罗斯人的心理成长过程。索尔仁尼琴在《牛犊顶橡树》中说到,“我一生中苦于不能高声讲出真话。我的一生都在于冲破阻拦而能够向公众公开讲出真话。”

他所处的政治环境跟我们都很多相似之处,而他这样的心理历程,则给人以自我生长的激励。虽然我可能终其一生都到达不了他的这个勇敢高度,但是我的的确确在被感染,在被激励。他像一面镜子,有血有肉的镜子,照亮了人们的胆怯和屈辱,让面对他坦诚内心的人有了像一个有尊严的人去生活的希望。

本书的另一个核心人物是第一个慧眼识英并大着胆子帮他出版第一部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特瓦尔多夫斯基。特瓦尔多夫斯基是前苏联最主要文学刊物《新世界》的主编,一个诗人,怀有文人的情操和理想,但是因为位高权重的政治身份,而不得不在各种政治权益与内心的良知之间挣扎周旋。所以,他时而小宇宙爆发地勇敢支持索尔仁尼琴,时而觉得被冒犯,时而又用政策思考问题而不是自己的头脑,懦弱与勇敢,自大与坦诚,萎顿与尊严,交互纠缠着他,所以,他酗酒,所以,他最后得了癌症。这是一个无比可爱的人,因为良知没有泯灭,更因为其真实、有血有肉,与芸芸众生很贴近。

索尔仁尼琴和他之间有着无穷多的故事,惺惺相惜和较量、争吵和共识,交替地出现在他们交往的各个时期。虽然分歧无数,但是他们依然彼此欣赏,因为灵魂深处有着相通的地方。纯纯的君子之交。索尔仁尼琴对他的了解是一步步深入的:“现在我又深入一层地了解特瓦尔多夫斯基了:如果不是伏特加酒,这35年来他用什么来摆脱这种令人生厌的、使人坐立不安的、可耻的、无望的紧张呢?”

三,讲两个让我动容的书中小故事:

1,索老师和他妻子把所有作品都装在皮箱里,坐火车到另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去隐藏作品。火车上遇见了一个地痞无赖在调戏一个姑娘。车厢中所有的男人不是装睡就是耻辱地低着头。索尔仁尼琴觉得他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挺身而出,但是看了看脚下的皮箱——那是5000万集中营屈死冤魂期待他发出的声音——他屈辱地忍住了,和所有装没看见的猥琐男人一样低下了头。这件事让他心灵备受折磨。

2,他的妻子,是一个沉静而勇敢的女人。在他越来越肆无忌惮地对外揭露这个国家的黑暗时,有一段他家电话一刻不断,被各种俄罗斯五毛党骚扰、辱骂、威胁,他的妻子阿丽亚“很快就掌握了应付的办法,她灵活自如,她先是一声不响地听着听着,然后,轻轻地说:“请告诉我,国家安全委员会每个月给你两次薪水还是像在军队一样只付一次?”在这种场合下对方常常惊慌失措。”——真是牛逼透了!

3,索尔仁尼琴再次被抓捕,家被国安哥们团团围住。有人提出把3岁的儿子叶尔莫莱带走,以免给小孩子留下沉痛的印象。阿丽亚“让他逐渐习惯吧,他姓索尔仁尼琴。”——真是牛逼透透的了!!!

 四,节选几段他书中的自白:

“我看,你的确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俄罗斯人”他(焦米切夫)高兴地说。

我毫不羞耻地点了点头。如果你们不把我们流放到“古拉格群岛”上去,我会成为这样的人;如果这45年来你们哪怕有一天不对我们说谎,我也会成为这样的人;如果你们哪怕有一天和我们以诚相见,废除秘密外交和秘密活动,我也会成为这样的人。

我经常等待着来逮捕我,几乎是每夜都如此。是的,为了对付被捕,我给自己制定了一跳强硬的对策:我将拒绝做任何供词;我要宣布他们不配对俄罗斯文学进行侦讯和审判;我要求提供给我作“亲笔供词”的纸张,我要写:“我意识到自己在伟大俄国文学的我的许多先行者面前负有责任,因此我不能承认和接受对伟大的俄国文学所进行的宪兵式监督。对调查和审讯的任何问题我将一概不予回答。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声明。”

每一次这样的拒绝(作品被拒绝出版)都是在拴在我作品的气球的绳索上再砍一刀。我还要从特瓦尔多夫斯基那里得到最后的一刀,恐怕任何讨厌的拉力都不能制止我的这部作品迫切要求的腾飞。

上帝啊,保佑我在遭到打击时能够忍住疼痛!不要让我在你的手中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