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不断经历苦难的历程,这个历程永远没有边界。
我很奇怪,在自己很小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些这样的梦:一个人生活在青山绿水中,盖一间茅草房,没有人打扰,悠然逍遥,不与世争锋;游走八方,没有拘束;夜晚仰望能见天上繁星,侧耳可听百虫争鸣;与花鸟为伴,同流水唱和;功名利碌如粪土,荣华富贵若浮云。做这样的梦在那时到底有些可笑,那是出于不安份的心呢?还是对凡世的一种厌恶呢?我至今还说不出来。那时我还没读过桃花源,自然还没有桃花源的概念;如果说它是来自于潜意识的一种暗示,那会是注定我一生的飘流呢?
读《鲁滨逊漂流记》让人感到赏心悦目,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充满传奇色彩,同时荒岛的中后期生活附带了不少的温馨气氛。本文并不试图对该书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及其它功能做出评价,--这些早已写满几大堆纸了。本文主要是对鲁滨逊从梦想到梦想的实现这个历程引发一些哲学性的思考,这跟我在上面的一段表述有关。
出身在中产阶级家庭的鲁滨逊很小的时候爱胡思乱想,什么都不喜欢做,一心想着要遨游四海。终于有一次在朋友的怂恿下,他不顾双亲的反对和规劝,坐上他朋友父亲的船出海了。说到这里,我不禁提出:鲁为何很小就有这种想法?他的反抗精神又从何处来?从鲁的家庭背景看,他父亲做着生意,而且门路宽广,他如果努力一点,完全可以像我们现代的很多人一样:致富发家,然后买辆小轿车或私人游艇,娶一个漂亮的妻子,再组建一个家庭,生几个baby,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这些对于我们现实的很多人来说,何乐而不为呢?但他还是为了“见见世面”,不顾父亲的劝告而上了船。从表面上来讲,他是为了“见见世面”而有遨游四海的想法的,但我们读到故事的最后发现,鲁滨逊一生都是在世界各处游走的,后来他虽然结过一次婚,还有三个孩子,但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对世界的好奇探索。在这一点上,鲁滨逊像个哲学家:人生的意义就是可以自由地探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再说到他的反抗精神,这是很明显的对世俗的挑战。回到我们的现实中来,父母之命大过天,岂有违抗之礼?弃亲而不顾更是为不孝!在中国这个相对传统的地方,能够出现中国式的鲁滨逊却是不易的,即便是在外国,也不易出现第二个鲁滨逊。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是对自我个性的捍卫?还是对未知世界的热烈追求?在这方面,鲁滨逊又像一个清高的诗人,他用自己的激情向上苍证明:我活着,我思考。
鲁滨逊和他朋友坐船出海了,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出海。然而这次出海颇不顺利,遇到了大风暴,险些丧命。几经波折,为了生计,他开始在伦敦做了点小生意,后来在巴西花钱买了一个庄园,过上了庄园主的生活。但是他不甘于这种平庸生活,又再一次的出海了。话说到这里,你说你做得庄园主好好的,干嘛又抛弃这种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出去受苦呢?是傻了还是疯了?镜头再次对准我们的生活,我们大多数人的意志与感情及尊严因日子的磨砺而变得脆弱、麻木和妥协。成熟后的我们一般不谈理想,这太幼稚,只谈现实、金钱与女人,这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极少真正去爱别人,对美与丑、善与恶、良与莠早已不再敏感,早已无所谓;我们为了生存经常在别人面前低三下四,唯唯喏喏,以致把自己也丢了。然而我们却极少会像鲁滨逊那样自我发问:人为什么活着?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很多人不屑去思考这些问题,在她们看来,只有神经病才会去想那些问题;一些人则作过思考,但终因现实种种而无法改变自己的状况。在这里或许说明了一件事情,崇高的东西只能作为平凡大众的精神追求,社会发展的主流还是平凡的大众;人是社会关系的总知,离开人群的个体不是被毁灭就是自我消亡。至此,我们再去思考清高与流俗、崇高与平凡,会突然发现,人生本身是充满何其多的荒谬与嘲笑:清高借无知来讥讽流俗,流俗借贫寒来嘲笑清高;崇高借伟大来讥讽平凡,平凡借快乐来嘲笑崇高。
鲁滨逊没有想到,此次出海竟会是他苦难的历程:船在南美洲附近触礁,船员全部葬身海底,而鲁滨逊本人却九死一生,躲过巨浪的卷食,爬上了一个荒岛,并在那里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孤独生活。在岛上,鲁滨逊自力更生,借用触礁船上的物品,陆续为自己建了房子,种了粮食,养了羊,制作陶瓷,晾晒葡萄干等。闲遐之余,他还经常阅读圣经,与上帝交谈。在这里,作者为何要把鲁滨逊和上帝一起抛弃到荒岛上,而不是任意让他去世界各地探险呢?按照某文学史家的观点: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有是孤独的,都遭受孤寂的折磨。……我们都是鲁滨逊,像鲁滨逊那样孤独是人的命运。对此我不敢完全苟同,下面引用《漂流记》的一段文字: ……我当前的境况是:虽然生活依然很艰苦,但精神却轻松多了。由于读《圣经》和祈祷,思想变得高尚了,内心也有了更多的安慰,这种宽慰的心情我以前从未有过。……和以往一样,我以虔诚和欣慰的心情,度过了我上岛的周年纪念日。我常常阅读《圣经》,并认真付诸实践,再加上上帝对我的恩宠,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新的认识。对我来说,世界是遥远的;我对它已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任何期望。可以说,我于世无求。总之,我与世界已无什么牵连,而且以后也不会再发生什么关系。因此,我对世界的看法,就像我们离开人世后对世界的看法一样:这是我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但现在已经离开了。我完全可以用亚伯拉罕对财主说的那句话:你我中间隔着一条深渊。首先,我在这里摆脱了一切人世间的罪恶。我既无“肉体的欲望、视觉的贪欲,也无人生的虚荣”。我一无所求,因为,我所有的一切,已尽够我享受了。我是这块领地的主人,假如我愿意,我可以在我占有的这片国土上封王称帝。我没有敌人,也没有竞争者与我来争权争势。我可以生产出整船的粮食,可是这对我没有用处,我只要生产足够我吃用的粮食就行了。我有很多的龟鳖,但我只要偶尔吃一两只就够了。…… 在这里不难发现,鲁滨逊因对病痛的恐惧和生活困难而产生了一种宗教意识,乃至对世界和人生也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此时他的精神和意识都提高到了另一个水平。独处可以反省内心,观察自我,鲁滨逊正是在这漫长的孤独生活中用实践证明自己的思索以及在上帝那里所学到的东西,从而更加肯定了自己遨游四海的决心。作者正是这样把鲁滨逊抛弃到孤岛生活二十多年,用这二十多年的生活“论证”了作为一个人,应该懂得如何思索生命的必要性。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恐惧、痛苦的时候,我们拿什么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呢?是来自上帝的曙光?可是脆弱的人啊,你终需自救!上帝创造了人,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不断经历苦难的历程,这个历程永远没有边界。人是有家的么?也许有,也许从来就没有,所以我们的一生都像鲁滨逊一样西处漂流,直至抵达生命的终点。
在岛上生活的后期,鲁滨逊救了一黑人,因救他之日正好是星期五,于是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后来鲁滨逊利用一次机会,和他的朋友星期五回到了老家。此时家里已物是人非,鲁滨逊的父母早已作古,两个侄子都已有事业。这种晃如隔世的情景,看了多少让人感到世事的荒谬与可笑:世界之于人到底是什么呢?我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回答。鲁滨逊因庄园的收入已成为当地的富翁,他娶了一妻子,生下三个孩子,几年后,妻子逝世,伤心之余,他又燃起少年时的探险雄心,随他侄子出海了。总有一次出海,他可能再也不会回来。
故事到这里完了,这犹如人生终有结局一样。作为结尾,我只能这么说: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不断经历苦难的历程,这个历程永远没有边界。人是有家的么?也许有,也许从来就没有。人生一大梦,无论梦是善是恶、是悲是喜,一觉醒来,才发现梦里充满了如此多的荒谬与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