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厅位于市中心黄浦区延安路,建于1930年,原名南京大戏院,1949年改名为北京电影院,1959年再更名为上海音乐厅至今。
上海音乐厅共有观众席1122座,其中楼下640座,楼上482 座,镜框舞台深8.35 米、宽16米,舞台可使用面积约100平方米。舞台上方有可调控反响板,备有斯坦威D -274三角钢琴一架、60路调光台、24路雅马哈调音音响一套、台口话筒插口16只,冷暖气齐备。
上海音乐厅由华人设计,建筑风格属于上海地区少有的欧洲传统风格。休息大厅十六根合抱的赭色大理石圆柱气度不凡,观众厅的构图简介规范,复杂又不显零乱,富有层次变化,色彩庄重淡雅,与其演绎的古典音乐有着惊人的统一。自然音响之佳,得到建筑学专家及众多的中外艺术家认同。
著名的小提琴家斯特恩、阿卡多、祖克尔曼;钢琴家拉箩查、傅聪、殷承忠,费城交响乐团的室内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等都曾来此表演,并获得巨大成功。
为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宽建设,2003年4月15日上午10时,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开始,工程耗资5000万,先在原地顶升1.7米,然后向南移动66.46米,再在新址往上顶升1.68米。6月17日,平移工程完成,上海音乐厅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南京大戏院(上海音乐厅前身)修建时阴差阳错,本该不超过0.8秒的电影放映混响时间最后成了1.5秒,同济大学建筑系声学所教授王季卿说,“一般而言,窄靴子型的音乐厅音效最佳,有助于增强早期反射声,使乐音更清晰,更集中,而南京大戏院碰巧吻合,造型相似,音质当然好”,“判断音乐厅优劣的最重要指标是混响时间,混响时间长,乐声就丰满圆润,相反则单调干瘪,但如果过长的话,又会影响清晰度。”著名指挥家陈燮阳到过全球无数音乐厅,他认为“除了顶级的维也纳金色大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波士顿音乐厅这三家外,在音质上,上海音乐厅可以和任何音乐厅一较高下。”
地址: 黄浦区延安东路523号(金陵中路88号)(近西藏中路、普安路)
电话: 021-53866666 63862836
官方网站http://www.shanghaiconcerthall.org/
游客綜评:诞生于1930年的上海音乐厅,2004年完成了最为艰巨的保护性修缮平移工程。这座近代中国最著名的音乐殿堂将重启金碧辉煌的大幕,把行云流水般倾泻出的多彩多姿的经典乐章,献给爱乐者,也献给为上海音乐厅再造辉煌付出过心血的人们。
游客评论
游客一:飘絮
pl;前些日子,托某位兄弟之福,俺这个俗人亦跟着“高雅”了回,听了场小提琴演奏会。长那么大,听音乐会的次数屈指可数,最多不过三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还是小学五级年那会儿,学校组织的,听了场XX交响乐团的演奏会。我们学校真是可以的,那么早就开始培养俺们的艺术细胞了,呵呵!说来也巧,地点也是在上海音乐厅。十多年后,故地重游,感触颇深。
那天的音乐会是晚上7.30分开始的,我7点刚过就到了。6点钟下班,2号线转1号线,再一路小跑,激动呀!千年难般一次陶冶一下自己的音乐情操,怎么着也应该提前到才是呀,美其名曰:尊重艺术!^_^到的时候,已经有观众陆陆续续地进场了,除了观众外,还有三三两两黄牛家徘徊在音乐厅门口,不时地向路人兜售或收购手中的入场券。问到我时,婉言谢绝了,无论售卖与否,本姑娘一律不予理会,既来之,则听之。等了约莫10来分钟,那位TX也到了,于是俩人检好票后,步入音乐厅。
走进大厅,宛如来到十八世纪的欧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十多根镀金的白色大理石圆柱,气度不凡。沿着二重叠式的欧式古典扶梯缓步走向二楼,当再次回眸的一瞬间,感到自己仿佛成为了万人瞩目的公主,置身于中世纪的欧洲,一切皆浪漫而随性!
音乐厅的走廊不少,在这里,可以随处欣赏到平时难得一见的艺术品,如:墙壁上悬挂着的音乐家的手稿与肖像、精致的雕像小人、华丽的古董小提琴……穿过走廊,推门而入,随即来到演出的大厅。离正式开始还剩5分钟,观察了下周围,基本上有80%的上座率。趁着演出尚未开始之际,拿出相机,拍几张PP,留作纪念,怎么说也算是到此一游过了,呵呵!
我们的座位位于2楼的第一排,观赏效果不错。放眼望去,双层式的观众席错落有致,镜框式的舞台高贵典雅,金碧辉煌的穹顶煞是炫丽……坐在舒适宽敞的椅子上欣赏一场激情澎湃的演奏会,真是人生之一大享受呀!
随着掌声的响起与灯光的渐暗,演奏会正式开始了。虽然我自诩为是个“音盲”,五线谱不识一个,不过对于古典音乐之类的高雅艺术,也并不排斥。记得N年前有段时间,一时心血来潮,特意败了许多张贝多芬等人的CD,空闲的时候,就在家听听,感觉也蛮惬意的。整场演奏会,小提琴家可谓是全情投入,用心演奏,曲调时而委婉动人、时而激情四溢、时而空灵悠扬……令观众为之沉醉。
游客二:_mooncafe
评论:对上海音乐厅,是打小就熟悉的。自己都不记得去看过多少次演出。
音乐厅移位之后,感觉更加大气和庄重,和周围的环境更加相得益彰。(想当年,它孤零零地矗立在街角,边门出去停满了自行车) 内部的翻新富丽优雅,工作人员的黑色套裙和发髻也十分得体。
这里既举办普及型的星期广播音乐会,也举行国内外大师的音乐会,票价不菲。然而,每次听音乐会,总是令我唏嘘不已。永远有数不清的观众会陆陆续续迟到,永远有人用闪光灯或手机拍照,永远有家长喋喋不休地对已经犯困的孩子耳提面命;有时会有手机铃声(没有屏蔽的话),有时会有翻塑料袋声,有时会有开碳酸饮料罐声……将心比心,想想台上的人,势必觉得不受尊重(哪怕他开一场音乐会能挣到不少钱),影响发挥。
嗯,要想全场观众准时和肃静,看来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游客三:永远不想长大的宝宝
评论:在这里被移位之前,我从未来过,因为一般性看演出的话往大剧院、大舞台跑的情况多。重新开放后不久就被别人邀请前去听了一场音乐会——维也纳施特劳斯乐团的。第一次去感觉还不错,非常古典式的音乐厅,不过就是油漆味太重了,闻得我头晕。
那次的演出还行,不算是特别好的乐团,大概在二流左右吧。不过演奏的曲目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圆舞曲、歌剧序曲什么的,所以观众还是挺热情的,现场的氛围不错。
感觉那里的东西也不怎么便宜,节目单要50元,水的话一小瓶也要5元。
昨天晚上欣赏“国王乐队”的演出是第二次光顾了,所以自然比较熟门熟路了。停车场是地下的,8元一小时。就是上来的通道比较湿滑——雨又下不到那里。
一路上不断有“黄牛”票贩在问我们讨票,总劝你卖给他们。有空噢,大老远跑过来会不看吗?!而且他们相当烦人,进去停车时问,出来时还跑过来!
演出非常准时,不愧是英国绅士!着装也非常得体,皮鞋擦得是锃量!这让我想起了某人,顿感非常心痛。算了,不提了……其中最年轻的那个人相当帅啊!他们的歌喉也是无与伦比,和在CD中听到的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最矮小的、唱男声假声的那位,简直宛若天籁!我妈妈开始不知道他们是无伴奏的演唱组合,所以开场后便连连在下面小声赞叹着!每支曲目前,中间的那位“老资格”的歌者都会从西服口袋里拿出个口琴,吹一下用于定音。开始我还以为他有鼻炎呢,因为那声音我们台下根本听不见。
虽然我们的票子不便宜,但感觉位置不是太好,坐在第三排靠左,必须得抬起头来看着台上,不过即使这样,我们也觉得是值得的!
希望等到下次再来欣赏他们精彩演出的时候,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不会太久!
游客四:妮Jenny妮
评论:音乐厅~小时候倒是一直去的~
不仅是听音乐~
自己还在台上演出过~
我是在管弦乐团里吹长笛的~
演出是我们乐团周年庆~
邀请了很多音乐界的名人~
比如屠巴海等等~
演出的时候底下楼下楼上坐满了听众~
台上的我们也格外的认真~
比平时任何一次训练和彩排都要认真~
可能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吧~
o(∩_∩)o...哈哈~
现在的音乐厅经过了平移~改修~
但是还保留了原来的味道~
改天找场演出陪爸妈一起去~
游客五:kk321
评论:那里有星期广播音乐会,50/40/30的票子,比较大众化,我带儿子去感受一下那种气氛。
环境很好,演奏的是海顿的交响曲。对我这样一个缺少音乐细胞的人难得感受一下感觉也很好--附庸风雅,见笑了。关键是给孩子一个experience.
好像是上海室内乐团的演出,我觉得性价比蛮高的,比起那些来上海淘淘金的国外三流乐团要好得多。
听众还是中老年多,毕竟这个价位他们还是承受得起的。总体感觉这些高雅艺术应该更多地在年轻一代里推广。。。
儿子感觉也还好,他说下次要在这里开他的钢琴独奏会,希望他能成功,能比我强。
游客六:奥依西
评论:去看过两场,一场是芬兰的凯米交响乐团,一场是德国的女子弦乐四重奏,票子是单位拿的,免费的,哈哈哈哈。现场的音效真的不错,可惜的周围是的听众,有好多中途退场的,还有乱鼓掌的,真晕阿。想想也对,必近国人接触的少,多普及了就会好的。真得挺喜欢的。有机会还会去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