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移民加拿大已进十三载,而本人也已过不惑之年。这些年异国生活经历风风雨雨,酸甜苦辣,感悟良多。由于一直忙于生计和为事业而奔波,没有时间细想这些。
最近这段时间略有空暇,再加上看了网上的一些贴子,不禁有种冲动想把这些年海外生活和工作的经厉写下来,一方面是对自己这段人生的经历加以总结和反思,另一方面,也希望本人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能对刚移民到加拿大和想要移民到加拿大的华人同胞更好地了解加拿大的生活工作和在加拿大发展有所帮助。
决定移民
我们是1995年4月开始申请加拿大技术移民,那时加拿大刚刚对中国大陆开放移民不久,还没有甚么人知道,更没有听说谁办成了。
移民前,本人毕业于中国的最高学府,获电机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供职于国内著名设计院。当时正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时候。虽然有着一份令不少人羡慕的工作和相当不错的前途,但出国的念头一直很强。就在我打算联系学校,准备考托考试时,有一天,听说可以直接移民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这不是一步到位吗?于是和妻子商量后决定试一试。当时应该说风险还是很大的,因为毕竟算是大陆技术移民的先驱吧。还算幸运,整个申请过程比较顺利,于1996年10月拿到移民纸。
当时,我们刚参加工作没几年,基本上没什么积蓄,办移民几乎花得差不多了。到出国时,只带了5000美元,其中有2000美元还是借的。
出国前,虽然通过移民公司和其它个种渠道了解一些加拿大的情况,可毕竟是纸上谈兵,对如何在加拿大生活,学习,工作和发展依然是丈二和尚。为了能使自己到加拿大后不至于失望,沮丧,我和妻子重新调整心态和生活目标:
1.做好长期吃苦,过艰辛日子的心理准备。
2.放低自己的身价,洋插队,一切从零开始。
1997年2月20日,妻子和我告别国内的亲友,踏上北京飞往温哥华的加航航班,开始加拿大人生之旅。
摸索阶段,最初在多伦多的最艰难的10个月
来加拿大前,听说多伦多比较容易生存,另外帮助办移民的公司在多伦多有人能帮助接机和租房,所以就选择了在多伦多登陆。刚登陆时,除了办各种该办的手续外真不知道生活从哪里开始。
真羡慕后来的移民,现在的信息多发达呀,还没登陆就差不多什么都了解了,哪像我们移民那时候,在国内还没有上网,到加拿大也只有图书馆和大学有互联网可上,还最多限时45分钟,后面总是排着好长的队。那时的互联网也没有这么多的信息,几乎连一个海外华人的门户网站都没有。所有的信息都要靠去图书馆查,看报纸和咨询过来人来获取。尤其刚开始,新移民很少,又没什么朋友和熟人,基本上都是靠自己摸索。
彷徨了两周,太太就坐不住了。我们当时带的生活费只够几个月用的。于是我们找到帮助我们办移民的人,请他帮忙找了一份的餐馆工。虽然一周只做约20小时,5加元一小时,不能完全解决生计问题,但毕竟有收入了,心理踏实不少。
当时的加拿大经济情况并不好,多伦多工作也很难找。我记得在downtown中国城一家中餐馆请一个洗碗的,居然有近200人应聘。像我这样的一介书生又不会粤语一看就没戏。尽管出国前已有思想准备,但当时还是感到非常非常的沮丧。
其实后来在多伦多一段时间,我也打了不少雷伯工,如玩具店,超市,加油站,帮人搬家,电工,快餐店帮厨。最长的干5周,最短的1天;工资最低的3刀一小时,最残的是做了2周电工,老板居然赖着不给钱。
这其间,我的社交圈极其有限,只是在tofel班,workshop和图书馆认识了一些同病相怜的新移民。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大部分当时的朋友早已失去了联系,在这里衷心祝愿他们过得好。
好在太太过段时间又找到一份 full time 餐馆工,基本能维持生活。在这其间,我也尝试发差不多200 resume 找专业工作。虽然有几家公司有回音和面谈的机会,但由于本人没有这里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加上英文又不够好,所以没戏。
谈到英文,我想在此多啰嗦几句。从学校毕业后,我的英语一直没有扔,坚持听美国之音,出国前,还专门找个美国人练了一段时间口语,可是一开始到加拿大还是不灵,关健是听说。有很多时候听不懂,说又说不成句。电话INTERVIEW时把事先要说的话写在纸照着读。这怎么能行?生活在说英语的国度,英文不好绝对不行。可是怎么能尽快提高英文水平尼?我的观点,对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ESL简直是浪费时间!我的经验在这里上正规学校读学位才是正招!
鉴于这种情况,跟太太商量一下,我们都觉得,我还是要去读个学位。就这样,牺牲太太一人打工维持生活,我集中精力考托联系学校。
那么上学读什么?经过一番分析比较,我选择了于我以前国内工作有关而且我又比较喜欢的方向:楼宇自动化。这个专业只有蒙特利尔的Concordia大学开设。我试着直接写信和教授联系,很幸运,他对我的背景感兴趣,同意接受我做他的PhD学生并提供奖学金。
我和太太都很高兴,我去上学,太太可以去学法语,从此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也会相对稳定一段时期。
这十个月来,太太为了这个家真是太辛苦了!每周在餐馆工作6天,每天工作10小时, 路上还要3个小时。她真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
经过10个月的适应,摸索,选择,我和太太终于看到了在加拿大生存下来的希望和曙光!1998年1月1日,我们满怀期待来到了这座具有北美小巴黎之称加拿大艺术之都--蒙特利尔.
第一份北美专业工作
2000年4月,做为美国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我被派回中国天津工作。由于太太身怀六甲,我们又不想把小孩生在中国,所以只好让太太孤身一人暂时留在加拿大,实在是辛苦她了。学业上我的毕业论文还没有完成,但为了工作,也只好先放一下了。
事隔三年,我又重新踏祖国的土地,在飞机降落的那一刻,百感交集,难以言表。在那里,我开始了自己的北美职业生涯。
给美国公司工作可不轻松。这是一非常tough的工作,尤其这是第一份工作,对我来说,充满着各种考验和挑战。
我们公司承接的是motorola手机锌片于电池生产基地的控制系统。这个生产基地总投资20亿美元。是当时中国的最大外商投资项目。由于项目规模大,系统复杂,工期紧,所以我们的工作时间长,压力也大。我们每周至少工作6天,每天至今10小时,记得有两周,每周工作84小时,还有几次做调试至午夜。
一开始,我什么都得重新来,很多东西要学,系统产品,公司的运作方式,如何于人交往,各种工作中要遇到的问题和所用的技术。。。外国公司没有给你太多的时间去适应和培训,你必须尽快上手, Get it done! 当时的英语虽较出国前比有较大提高,可一用到工作上还是有捉襟见肘之感。
做为高级工程师,我不可能有问题老去问别人,再说很多时候,你想找人问都找不着。可是项目必须往前推进。怎么办?只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一段时可以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最艰难的一段,就像刚到加拿大的那段时间一样。
2000年6月,女儿出生。女儿出生前的前一天晚上我才从中国赶回去。工作的压力与辛苦和一路上的鞍马劳顿还是低不上初为人父的喜悦。
在家呆的这段时间,丝毫没有放松的感觉。见导师,写论文,工作的事还有很多其它事要处理,整天也是忙得团团转。甚至对刚生小孩的太太都照顾很少。直到现在太太一提到此事还耿耿于怀尼。是啊,在这些方面我确实欠她很多。
一个月后,告别妻女,又返回中国。工程进展很快,为了赶工期,公司不断在招人,有中国的,爱尔兰的,英国的,南非的,美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工作越来越熟悉,压力也不像一开始那么大了。又过一段时间,把太太和4个月大的女儿接到中国。在这其间,还抽时间看望年迈的父母和部分亲友以了且思念之情。
也许有朋友会问:你工作这么辛苦,待遇如何啊?
薪水前面已经说过了,除了薪水外,各种补贴,奖金通通加起来应该有6位数吧。其它各种医疗养老保险也都有。另外,住房标准每月3000美金,每年四次休假,机票, hotel费用公司全部报销。住房我选择住在一家四星级酒店里,是一个三个标准间改成的套房,很宽敞。主要是考虑到住酒店比较方便:因为是长期客户,酒店免费提供早餐,Laundry和每天60 RMB 的晚餐券。这样,我们一家三口住在酒店里,花销很少,每月主要的花销是买小孩的奶粉和daper。
加拿大的公司待遇相对来说差一些,比如我有一次在飞机上遇到一位McGill的博士被一家著名的加拿大公司派回中国北京工作,职位和我差不多,可是他每月的住房标准才3000 RMB。一般来说,按照美国的标准,派一个技术人员去中国工作,一年要25万美元的预算,办事处经理一级要50万美元。
好了,扯远了,再回来谈工作。由于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和本人工作表现较好,于是获得提升,成为主管调试的部门经理,手下有20多个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程师和技术员, 直到这是一项目结束。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难得项目和工作机会。虽然在这个项目/公司只工作了一年半的时间,可是从中学到的东西和得到的提高是一般工作三年恐怕都达不到的。当然,在此过程中承受的压力和付出也是巨大的。不管怎么说第一份工作就能碰上这样的机会锻炼还是很幸运的,苦一点也值得。有了以上的经厉,以后的工作干起来就得心应手。
虽然在国外生活了才三年的时间,回国已经有些不适应了。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人际关系复杂,缺少自由民主的氛围, 生活没有北美方便等等。看来我更适合在北美生活。
仅以此贴献给18年来与我甘苦与共,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太太,衷心地感谢你这些年来对我事业上的理解,支持和付出,尤其是移民加拿大后一起走过的这段艰难的路,谢谢你!
仅以此贴献给13年来给予我们无私帮助,关心,和支持的所有朋友,衷心地感谢你们这些年来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