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预想中差很多,文隽和叶伟民的平庸水准早在意料之中,能把李小龙拍得这么索然无味却在意料之外。《李小龙》小心翼翼地根据李振辉所记录的历史进行了大量的加工,可惜这些加工统统都没有目的,没有力量,没有灵魂,缺失气质和风格,细腻的画面配上空洞的剧情,一举把心目中血性、狂野的功夫狂人变成了脂粉气的伪娘,近130分钟的电影挡不住磕睡的诱惑。 影片的风格和海报是暴露了主题的分裂。美术和色调都是5、60年代的浪漫雅致,偏偏中间踢腿的李小龙是很90后的伪娘风格,眼神、手式、表情、包括造型都带着一股妩媚气,和以往通过电影和资料中所认知的强硬、邪气的李小龙完全无法重合。导演一边用历史的质感来为大龄观众制造怀旧气氛,一边又用力去讨好时下低龄观众的审美口味,如果是一般的成长偶像剧或戏谑喜剧片,这么干是都行得通的,但是用这种方式拍摄传记片、尤其是李小龙的传记片,绝对是本末倒置的败笔。 还有一个重要的败笔就是李治廷,他和李小龙的形象差距很大,气质差距更大,李治廷在《岁月神偷》里演的哥哥,表现80年代知识青年的娇气和做作比较到位,是因为与自身形象定位吻合,而李小龙的张扬、狂放、自信,则是李治廷无论怎么演都不可能实现的,很难给力。 剧情基本上没什么亮点可言。李小龙的传奇生涯被冠加上了一个粉嫩的青春期,故事没有主线,无论是幼时踢老鼠笼,爬管道,跳舞打架、被罚磕头、片场生活,这些片段反复出现,平淡不是错,错在没有表现出人物的性格,一遇到问题就瞪眼睛的李小龙,和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李小龙相差太远,个人揣测,十几岁时候的李小龙应该已经具备武功和风骨了。 人物传记片,就要抓住人物最重要的特质,文隽和叶伟民理解不了这个等同于废话的道理,电影《李小龙》大部分时间在记录一些被阉割过的流水帐,并标榜这是李小龙的童年轶事,遗憾的是这些轶事串连起来只能算是一部日记,人物的数量和色彩的运都堪称饱满到了极致,可是核心人物却只沦落成一条线索,孤单的串连起这部并不可靠的香港近代平民史。 尽管有李振辉提供史料,《李小龙》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实之处,如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当时李小龙仅一岁,可是在电影里看起来至少有四岁大,这样的篡改时间很低级,对于这部传记电影来说真的毫无必要,首先,李小龙是一个不缺故事的人,根本不必通过这样的方式借助历史提升人物的资历。其次,最基本的常识错误容易让人质置影片整体的真实度,降低公信力,这种错误是非常低级的。(文/铁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