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基因
当工业产品充斥着这个世界的时候,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开始寻找曾经失去的对自然的向往。在建筑领域,最能体现差异化选择的别墅,成为这一场反思的先行者。与中国国内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搭建的城市森林形成对比的是,在北美,我们看到的是另一幅景象。
地广人稀的北美地区,郊区住宅的基本形式基本是独门独户的独立住宅,有点像目前流行于国内的独栋别墅。这些独栋住宅的外立面各不相同,但却仍能感受出其规划感,即使各不相同,却能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面积相似的地块上。远远看去,一派可感可叹的勃勃生气,这就是北美中产阶级的居住圈子。有人曾用这么一句话描述这样的阶层:一栋房子、两个孩子、一条狗、两辆车。房子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
木结构占领世界人居高地
引进西方住宅形态的过程中,中国人似乎对这种独门住宅情有独钟,不仅引进国内,而且为迎合购买者的心理需求,这一独门住宅被包装成所谓的“别墅”。在北美,除了飓风经常光顾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外,各个城市郊区的这种独立住宅基本都是木框架。原因有二:一是北美森林资源异常丰富,木结构房屋造价低;二是因为木结构房屋有无比的居住舒适性,也渗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执着追求。木结构别墅在质量、价格、服务和健康方面,都比传统砖混结构具有很大的优势,在西方以及东南亚诸多国家,是个人住宅的主要建造形式。尽管国内“别墅”与西方独立住宅比较起来,更多停留在形似层面,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文化品味日趋提高,木结构别墅也逐渐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挪威的一座12世纪木结构教堂历经800年风雨而不倒,中国的天坛、故宫等建筑也是屹立于我们眼前的例证。加上现代工艺的融合,没有理由在21世纪的中国,木结构别墅不会成为您理想的选择。
木结构建筑:兴衰与抉择
目前国内的现代建筑中,木结构房屋很少见。但早在汉代,中国的木制楼阁便开始兴盛起来,至唐朝,木制建筑已经形成一套严整的制作方法,并在宫殿、园林建筑的亭、台廊、榭等建筑形态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到明清时期,有北京的故宫、圆明园、四合院、江浙的民居,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
民国时期,随着大批留学生的归来,西学东渐气息的浓烈,中国建筑设计逐渐引进国外理念。建筑材料开始采用砖混结构。时间推移到近代,中国建筑艺术处在一个大转折的过程中,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石材工艺,如上海外滩、天津第五大道、武汉江汉路等,均残留着殖民建筑的痕迹。
中国建筑结构在每一时期均有着其鲜明的特征,发展至现代,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逐渐出现多种建筑结构形式:木结构、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结构。
我们再放开视线到其它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木材仍是建筑常用的材料。虽然这些国家的人们有经济能力选择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模式,但大多数人仍选择木结构。在北美,约有85%的多层住宅和95%的低层住宅采用轻型木结构体系,还有50%的低层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采用这种结构。在欧洲,木结构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瑞典80%的房屋为木结构房屋,而48%的苏格兰人也选择木结构做私人居所。在亚洲,日本有几乎一半以上的建筑以木材为建筑材料。2003年,日本住宅开工项目达到116万套,其中木结构住宅达53万多套,占总住宅开工项目的45%。
木结构在中国古代一直占统治地位。土木就是建筑的代名词,故宫这样的大型建筑主要结构都是木材,砖瓦只是配件。木结构的优点正在被现代人重新认识:从环境保护看它是可再生材料,作为建筑材料从生产到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虽然短期内难以大量快速生产,但长远看木材资源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从舒适性来说,木材是一种有生命的材料,与使用居住者从精神到肉体可达成一种自然的和谐。这方面国内很少强调,国外有大量试验和统计,证明木结构对居住者心理和生理上的积极作用。
建筑结构用木材的应用技术日趋现代,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砖木房屋了。现代集成材料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应用小尺寸甚至零碎木料加工合成大型建筑构件成为可能,国外有许多大规模大跨度建筑(如体育馆、博物馆等)也是木结构的。所以这里说的木结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木结构,而是一个新的产业概念,更有可能成为一次新的建筑文化革命。人们回归理性、回归自然的呼声必然会给木结构这个古老的结构形式一个新的评价和地位。
当然,现代木结构房屋体系的优越性还是值得借鉴,尤其是木质屋架的部分,既能充分体现各种灵活的表现形式,又便于施工和节能环保。它应该是中国建筑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别墅建筑形式。